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
用好冬奥遗产,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用好冬奥遗产,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 发布时间:2023-03-10 14:06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
  • 选择字号:

用好冬奥遗产,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概要描述】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步入新时代以来重大标志性活动,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国际影响力巨大的奥运遗产。

  • 作者:
  • 来源:光明日报
  • 发布时间:2023-03-10 14:06
  • 选择字号:
详情

  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步入新时代以来重大标志性活动,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国际影响力巨大的奥运遗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冬奥遗产的国际属性,显然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鲜活、最有价值的素材。冬奥遗产不仅能生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也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创新冬奥遗产传承的路径方法,让遗产持续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北京冬奥精神,展现中华文化开放、包容与和谐的特征。近年来,以个别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对华不友好势力对中国采取了贸易脱钩、科技打压和舆论抹黑等行为。面对这些“杂音”,我们需要利用“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来向世界展示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近期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特别突出宣传介绍北京冬奥精神,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追求开放、包容与和谐的特征,最大限度降低国际社会对华不友善“杂音”的影响,团结争取更多国际力量,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拓展对冬奥人才遗产的认知,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体育人才高地。北京冬奥人才遗产不应局限于筹办举办过程中涌现和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高技术含量的制冰师、造雪师、救援队员,高能力素养的赛会组织者、志愿者,还应包括高专业水准的解说员、摄影师、研究人员、记者、奥林匹克文化推广者、5G技术智慧办奥人员以及高专业素质的场馆设施设备设计者、建造者和操作人员。目前,京冀两地通过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联合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承办国际、国内各级体育赛事,在多渠道重用冬奥人才遗产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何让冬奥培养聚集的人才资源持续发挥作用,传承好办会技能经验,需要有更多创新性的长远布局谋划。

  提升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国特色的世界冰雪旅行胜地。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拥有世界最先进、最专业的冰雪场地,聚集了一大批顶级赛事组织运营专业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体育文化旅游带,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强化国家顶层谋划设计,从满足游客衣食住行购物综合旅行体验入手,引入专业化运营人才与团队,给予更多更大更优惠更便利的旅游政策支持。国家防疫政策优化以来,随着国际游客通关手续不断简化便利,境外游客人数将不断增长。借助京津冀多个国际机场以及周边超现代化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在2023年冬季极有可能迎来一轮国际游客到访的热潮,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到冰雪行业从业公司,均应提前研究制定好相关应对举措。此外,还应做好中国特色的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的长远布局与谋划。

  借助北京冬奥的标志性建筑遗产,提升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更新丰富世界民众对当代中国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发展的认知。冬奥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有冰丝带、雪如意,还包括更大空间范围的冬奥公园、五棵松体育馆等冬奥期间新建和改建的场所。这些地标性建筑是国际游客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近期发布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2》报告中,北京市吸引力排名第24位,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应统筹谋划借助北京冬奥标志性建筑遗产优势资源,鼓励政府和民间在大众证件、服装、影视作品等领域宣传利用好这些建筑,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不仅有故宫、长城,丰富了对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认知。

  持续壮大中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成功“出圈”,成为热卖品。不仅如此,在北京冬奥会筹办举办期间,从吉祥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同心圆玉璧的冬奥奖牌到颁奖礼仪人员“瑞雪祥云”的服饰穿戴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创意应用,在世界观众中也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在北京冬奥会推动下,我国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沿着深入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持续发展。

  让冬奥遗产持续发挥价值是传承北京冬奥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珍惜保护的基础上,让冬奥遗产在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方面发挥效能,中华文化必将产生更多更大更积极的影响力。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