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调查称近六成受访科研人员认为减负行动有效果

调查称近六成受访科研人员认为减负行动有效果

  • 发布时间:2023-02-27 14:1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
  • 选择字号:

调查称近六成受访科研人员认为减负行动有效果

【概要描述】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实施半年来,近六成受访科研人员感受到该行动在减轻青年科研人员非必要负担方面带来的效果。

  • 作者: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发布时间:2023-02-27 14:10
  • 选择字号:
详情

  科技部2022年底开展的《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有关落实情况调查问卷》阶段性结果显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减负行动3.0)实施半年来,近六成受访科研人员感受到该行动在减轻青年科研人员非必要负担方面带来的效果。

  据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一级调研员孔江涛介绍,截至2023年1月28日,该调查已收到有效问卷8567份。结果显示,近5年来,53.3%的受访科研人员认为青年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机会更多了,54.8%的受访者认为新入职科研岗位的青年科研启动经费覆盖面更广了;61%的受访者认为青年科研人员交流机会增加。目前,问卷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

  2022年7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5部门联合推出减负行动3.0,具体包括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5方面行动,旨在聚焦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不合理负担,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调查问卷显示,减负行动3.0的知晓度达83.3%。全国各类型科研机构的反馈显示,减负行动效果正在传导,随着推动行动各项举措进制度、进项目、进流程,5部门多项重点举措已经落地,目前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挑大梁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已经提高到2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青年科研人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2022年在66个专项中部署设立了432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涉及国拨经费超12.8亿元。

  中国科学院将青年科研人员项目资助比例要求写入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管理办法,战略性先导专项新立项的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50%等举措已落地实施。

  在增机会方面,财政部以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为抓手,加快推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等要求落实落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2022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与2018年比,资助增幅分别达到26%、58%、109%。

  34岁的李数2017年入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领域为高能量前沿实验粒子物理基础研究。他说,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除了努力埋头扎根科研一线做好前沿主流研究工作之外,往往有着纯粹的科学梦想、跃跃欲试的新奇想法、拼搏向上的冲劲,但是常常又苦于没有足够的资历和渠道能获得足够的科研项目资助力度,能够让自己心无旁骛地长期从事想要深耕的创新研究方向和大胆地探索想法。减负行动3.0的实施和上海市、学校的共同支持,为年轻人提供了获得稳定支持和长期投入科研创新探索的机会。

  在保时间方面,不断完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机制,自实施减负系列行动以来,从申报到综合绩效评价环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填报表格由57张减少到11张,并将持续精简;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报各类材料;合并年度报告和预算执行报告,不再单独编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自行开发的报销投递物流、票据电子档案上云等系统,实现了科研人员经费执行全流程的非接触不等候办理。

  据悉,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开展此次调查,目的是希望能够及时发现减负行动落实中的问题、梗阻,为下一步加大落实力度、改进完善落实举措提供参考和依据。

  与减负行动1.0和2.0有所不同的是,减负行动3.0除需要有关管理部门修订完善制度外,更多需要广大科研单位共同行动起来,开展内部管理减负攻坚。调查也发现,部分行动举措还在落地传导过程中,效果尚未充分显现,有些行动措施还没有真正惠及青年科研人员。比如,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评价考核的频率没有明显降低、评价考核负担没有明显减轻,这些都是未来推进行动落实的工作重点。

  孔江涛进一步解释,减负不是“为减而减”,“减负担”的同时,也注重“压担子”。希望通过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参与国家重大任务、接受稳定资助的机会,让他们不必把精力过多花在竞争科研资源上,为他们潜心研究和成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让青年生力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