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
“摆拍式慈善”还要上演多久?

“摆拍式慈善”还要上演多久?

  • 发布时间:2023-02-23 08:41
  • 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何勇海
  • 选择字号:

“摆拍式慈善”还要上演多久?

【概要描述】这种“摆拍式慈善”,首先是对农村群众的恶意欺骗。

  • 作者:何勇海
  • 来源:工人日报
  • 发布时间:2023-02-23 08:41
  • 选择字号:
详情

 据2月21日《华西都市报》报道,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位自媒体博主展示了大凉山一名老人和小女孩的简陋生活环境,称女孩是老人捡来的孤儿,两人相依为命。不少网友看后,纷纷留言想要资助这个家庭。后经当地多名村民确认,此博主的多条视频内容均是“导演”的,其还曾向村里的老人借钱摆拍“发钱”的视频,博主自称“资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视频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

  互联网让做慈善不再拘泥于传统模式,公众参与公益慈善的渠道越来越多、热情越发高涨、氛围越发浓厚,这是一种进步。其中,一些自媒体博主也开始做慈善,这种新的慈善形式,在推动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内容真实度、信息可信度难辨等。近年来,以发钱发物仪式为内容拍摄视频或开直播,然后收钱收物走人的事件不时被曝光,相关主播大多是假慈善之名行营销之实。说白了,是滥用受众的爱心和同情心为自己谋私利。

  这种“摆拍式慈善”,首先是对农村群众的恶意欺骗。边远地区的百姓确实需要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公益人士的爱心资助,但把他们当成活道具、当成赚取流量的工具,无疑会让他们无比心寒。

  其次,“摆拍式慈善”也是对向善的社会风气的无声破坏。如今,一些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推出“互联网+公益”模式,旨在依靠互联网的力量让公益活动获得更多关注、更高信任,从而更高效地筹集更多善款。假慈善横行,很可能会伤及真公益的开展。人们的善心、爱心经不起“摆拍式慈善”的消费,被破坏的社会风气也很难扭转。

  此外,视频中很多桥段都并非真实场景,比如祖孙俩住的“破烂小屋”,其实只是放置生产工具的生产用房。如今,包括大凉山在内的诸多地区脱贫成果有目共睹,视频中的不实宣传,破坏了地方形象,也抹黑了当地的发展成效。

  对类似主播假慈善真营销行为,有关方面必须严厉打击。目前,凉山州相关部门正在对事件展开调查处置,相关平台也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一旦发现相关主播有造假行为,应立即采取停播、封号等手段予以处理。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