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
多地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多地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 发布时间:2023-02-22 13:32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作者:
  • 选择字号:

多地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概要描述】近段时间,2023年养老金上调利好频频释放。

  • 作者: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发布时间:2023-02-22 13:32
  • 选择字号:
详情

  近段时间,2023年养老金上调利好频频释放。北京、宁夏等地表示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多地出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方案。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成为提升养老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

  受访专家表示,应对未来的养老需求,需更好发挥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保障作用。

  多地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近年来,我国企业职工养老水平持续提升,为退休人员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北京、宁夏等地已经释放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信号。

  北京日前发布2023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明确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其中包括继续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标准,完成时限为2023年12月底前。宁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与此同时,多地明确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方案。河南提出,自2023年1月1日起,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在原每人每月113元的基础上增加1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23元,同时明确河南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在省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本地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贵州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8元;河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23元提高到133元,增长8.13%;四川也明确将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显成效

  在对今年提高社保水平工作的谋划中,多地明确提出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相关工作。2022年起,我国正式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年共跨省调剂基金2440亿元,有效均衡了地区间基金当期收支压力,支持了基金困难省份养老金发放。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统一标准和调整方式,方便居民跨区域流动时基本养老保险的接续,推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实现人力资源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充分利用等具有积极作用。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更加强化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克服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全国统筹方案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障正在朝着更加统一、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补充,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启动实施。记者注意到,广东、云南等地今年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进一步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此前透露,下一步将研究完善全国统筹制度,制定2023年全国统筹调剂资金调拨方案和缴拨计划,加强养老保险政策管理。做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工作。此外,将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

  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召开全国社会保险局长会议,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强基金风险防控,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娄飞鹏表示,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后续发展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注重做好保基本工作,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作为补充,根据实际情况参与积累以满足居民对养老的更高追求。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后续养老金体系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个人养老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国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数量为125805个,参加职工人数 2984.68万,积累基金27954.98亿元;作为“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末,我国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

  “总体而言,养老金要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相匹配,让老年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鲁全表示。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