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
广东医院研发慢性鼻窦炎“AI医生” 惠及基层诊断

广东医院研发慢性鼻窦炎“AI医生” 惠及基层诊断

  • 发布时间:2023-02-21 13:1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蔡敏婕 甄晓洲
  • 选择字号:

广东医院研发慢性鼻窦炎“AI医生” 惠及基层诊断

【概要描述】 慢性鼻窦炎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炎性疾病之一,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8%,其中,有20%的患者会患上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简称:鼻息肉)。

  • 作者:蔡敏婕 甄晓洲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3-02-21 13:10
  • 选择字号:
详情

人工智能医生Sandy开出首张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诊断报告 中山三院供图

 慢性鼻窦炎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炎性疾病之一,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8%,其中,有20%的患者会患上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简称:鼻息肉)。为了让鼻息肉分型和治疗更高效精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日发布消息称,该院研发了首个针对慢性鼻窦炎的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系统,可以精确判断疾病分型。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杨钦泰介绍,目前该系统的“全片平台版”版本已通过临床测试达到高年资病理科医师水平,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多家具有5G网络系统的三甲医院测试使用,后续在病理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算法团队保障下持续优化,预计很快便能正式投入临床使用。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需要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目前疗效不满意,术后复发率高,究其原因是鼻息肉存在不同的亚型,不同亚型的鼻息肉治疗方式和预后差异巨大。

  因此,对鼻息肉进行精准的分类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是突破当前鼻息肉疗效瓶颈的主要思路之一,但目前临床上病理分型难于开展。一方面,目前普遍采用的人工诊断方式,是在显微镜下随机选择鼻息肉玻片的10个视野并计算其中的炎症细胞数量,工作量巨大、准确度不高,而且不可能实现全片计算。另一方面,病理科医生尤其是基层病理科医生缺乏,不同医生之间的结算结果可能差异巨大,无法实现同质化诊断。

 

 

 

 

 

 

 

 

  杨钦泰说,临床上亟待一种能够准确快速进行病理分型的新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全球共享的云平台,所以人工智能技术是最佳选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联合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多家医院和研究院,开发和迭代(细胞层面、分子层面/全片、单视野)了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系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发出了“全片平台版”和“单视野家庭版”的AI医生,并搭建了云平台。

  其中,“全片平台版”AI医生(基于全片的鼻息肉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系统)在3年内被研发出不同的版本,分别从单种炎症细胞层面、复合炎症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进行迭代,实现鼻息肉病理类型的精准分型,与此同时利用5G技术,1-2G大小的大容量数字病理图片能“分钟级”上传,在云平台上实现快速、准确、全面的慢性鼻窦炎亚型诊断。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免疫学顶级杂志《JACI》、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并获批三项发明专利。

  与此同时,针对基层地区5G网络覆盖不全等问题,中山三院还开发了针对基层医院的“单视野家庭版”鼻息肉智能显微镜判读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不受全片数字扫描仪和5G网络的限制,对设备要求低,只要在本地的显微镜系统上安装好,就能在数秒内快速、高效辅助慢性鼻窦炎炎症的分型。

  目前,这个“单视野家庭版”系统已经研发测试完毕,AI医生“Sandy”可对慢性鼻窦炎常见炎症细胞进行准确识别,已经生成了首份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诊断报告。以高年资病理科医生为标准,其准确性已经超过90%,有助于慢性鼻窦炎内在型精准诊断和后续个体化用药治疗指导。

  “好的治疗要靠好的检查和诊断。以前,基层医生要靠经验累积;如今,这一步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完成。”中山三院党委书记吴京洪介绍,在肝病、脑病、超声诊断等领域,该院开发了不同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对基层医院进行多方位的支持。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