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
双双辞职回家带娃,学霸夫妇如何获得育儿幸福感?

双双辞职回家带娃,学霸夫妇如何获得育儿幸福感?

  • 发布时间:2023-02-20 10:15
  • 来源:文汇报
  • 作者:张鹏
  • 选择字号:

双双辞职回家带娃,学霸夫妇如何获得育儿幸福感?

【概要描述】顶着“零收入”的压力,在家陪伴孩子成长

  • 作者:张鹏
  • 来源:文汇报
  • 发布时间:2023-02-20 10:15
  • 选择字号:
详情

 她叫吴兴,他叫莫黎。他们双双毕业于985高校,相知相恋15年后,昔日大学同学终成佳人、组建了小家庭,并在30出头的年纪完成“人生晋级”。为人父母后,他们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夫妻俩把高薪工作都辞了,全职回家带娃。

  顶着“零收入”的压力,在家陪伴孩子成长;每年阅读数十本育儿书籍,坚持每天写育儿日记,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育儿过程,还一不小心成了“网红”,顺便解决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这些原本只在书籍和电影中出现的“理想型”养育,如今在这对年轻父母身上成为了现实。

  与当下社会普遍反映的育儿焦虑不同,全职带娃两年多后,这对年轻父母幸福感爆棚:“养孩子,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决定了!双双辞职,在家带娃

  在成为父母之前,吴兴和莫黎是一对恣意潇洒的“准90后”:两人都留着一头长发,还相约携手一起去环游世界,寻找人生的意义。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吴兴原本到国外留学深造的计划一而再地延期,夫妻俩的环球旅行梦也一度搁置。

  眼看着年纪奔向“而立”,他们商量:不如先生个孩子。家里的老人很支持:“等有了孩子,我们帮忙带,你们出去读书也可以。”

  2020年,小生命真的来了。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生娃只是为了完成父母交办的任务,而养育孩子大多有家里的老人“接棒”。吴兴和莫黎原本也这样打算,谁知,在准备成为父母的路上,赛道却“偏”了。

  成为准父母,让这对年轻夫妻有些许紧张。但是秉持对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俩几乎买遍了市面上畅销的所有育儿书籍,在家里上演了一场“育儿知识储备竞赛”。美国儿科学会的《育儿百科》《DK怀孕百科》《新生儿婴儿护理全书》……在刷完60多本育儿书、阅读笔记密密麻麻写满四大本笔记本后,他们对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有了一点底气,但与此同时,这对年轻夫妻的育儿观也被彻底颠覆了。

  “以前听说孩子在三岁前是没有记忆的,跟谁都行,所以我们觉得当‘甩手掌柜’没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孩子3岁以前,是情绪和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吴兴告诉记者,让她打定主意回家带娃的,是一名名为《真希望父母读过这本书》的育儿书,其中谈到一个观点:成年人的情绪管理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她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原来,想要成为合格的父母,在孩子人生的起步阶段,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对莫黎而言,让他蜕变为“育儿奴”的,更多是来自自己的儿时经历。莫黎回忆,从小,他的父亲缺少智慧的育儿方法,或许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作祟,父亲教育他和哥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打骂一顿”。一次,因为哥哥没有事先打招呼跑去了外婆家,“失联”了几个小时,爸爸气急败坏,冲到外婆家把正在浴盆里洗澡的哥哥地拽起来打了一顿……哥哥的求饶、妈妈和外婆的哭声成为莫黎30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恐怖”记忆。再次提到这段往事,莫黎嘴角抽动着、眼圈也红了:“我很庆幸,我和哥哥都成为了与爸爸不同的人,我也深知,自己的性格上也有不足,坚决不能让孩子重走自己儿时的路。”

  从原本想做“甩手掌柜”,到如今想亲力亲为地陪伴孩子、科学养娃,夫妻俩的育儿观彻底“反转”,他们当即决定:双双辞职在家带娃!

  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

  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的生育压力一直是话题,有人说,本届年轻人的压力不小,比起生育本身,更多的压力还是来自经济层面的因素。尤其是在北京等一线城市,较高的房价和育儿成本,常常让不少新婚夫妇有所忌惮。而吴兴夫妇最初做出“零收入”养娃的决定时,周遭很多人也难以理解。

  暂时退出职场,回归家庭,能行吗?

  “做了多年打工人,就想任性一下!”吴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夫妻俩之前为留学和环球旅行积攒了两笔费用。如今,孩子来了,这笔钱自然要先用在孩子身上。“有多大能力就给孩子多好的环境,如今经济这么发达,总不可能会饿死。大不了到时候一个人出去工作,一个人全职带娃呗。”

  “零收入”带娃,并没有让这个小家庭的生活变得拮据。对于孩子吃、喝、睡、玩的所有东西,吴兴都尽可能提供最好的。要不要买学区房?夫妻俩也曾经思考过,几番纠结下来,他们还是觉得,留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学区房,而是贴心的陪伴和付出。他们在家里给孩子安置了一屋子的绘本和玩具,“某种程度上说,宝宝很‘富有’。”

  辞职前,这对年轻夫妻跟家人“摊牌”,说出了小家庭的规划。意外的是,家里人没有表示干预或担忧。“父母尊重我们的意见。婚前我们就达成共识,要与各自的原生家庭保持安全距离,不能让父母的意见左右小家庭的方向。”吴兴说。

  相比家人的理解,邻居和朋友中却存在不少异样的目光,质疑的声音也不少。起初,莫黎抱着孩子出去遛弯,有人直接问,“一个大男人不出去工作,全职带娃能行啊?”“你们不工作能养得起孩子吗?能买得起房子吗?”有些问题更加尖酸刺耳,莫黎笑容中透露着几分无奈,“起初我还会跟他们解释几句,后来再有人问,干脆笑而不语。”

  在网上晒育儿“成就感”,跻身母婴类Up主

  在辞职之前,吴兴从事的金融行业,一度因为工作压力较大和行业特征让她喘不过气来。而如今成为父母后,没有了工作上的压力,反而让吴兴的焦虑感减轻了不少。“当初辞职的时候我就在想,现实会不会给我一个大嘴巴,实际上我们很幸运,并没有。”如今,吴兴和莫黎的双全职带娃生活,已有两年多。

  提及这段时间的感受,“成就感”是一个高频词。“看着一个小生命从无到有、再到逐渐成长,就感叹这是一个奇迹。养娃并没有大家所说的那样可怕,反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吴兴说。

  每天晚上临睡前,夫妻俩会回忆一天的生活、撰写育儿日记,这已经成为给这一天画上句号的仪式感。有一次,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了,他们当晚一起商量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才合理;孩子开始总是说“不”了,他们又通过学习书上的知识来找到应对策略。

  “绝大多数时候,都能找到适合的方法,也增强了我们之间的信任。”莫黎说,总有人说小家庭有了孩子后夫妻之间容易出现矛盾,而每天一起写日记,或许是能促进家庭和谐的新方法。

  “我是一个原本生活在2G时代的人,不怎么上网,对育儿带来的焦虑也有些后知后觉。”2022年5月,几乎不刷微博和抖音的吴兴,心血来潮地想把自己初为人母的美好瞬间记录在互联网上。再者,因为她和莫黎都喜欢看脱口秀,便把自己的双全职带娃经历编成一段双人脱口秀,录制了一期短视频在B站上发布后,一举成为爆款,获得了50万的播放量,短期内积攒了数万粉丝,成为了母婴类Up主。

  随后,他们又在小红书上开设“兴兴养丸”账号,不断更新自己的育儿心得。一年不到的时间,“兴兴养丸”也收到了40万的点赞量以及近9万粉丝。

  变身网红,给夫妻俩带来最实惠的收益便是——双全职育儿的过程有了收入,能够覆盖小家庭的日常开销。这样他们让理想化的育儿初心,有了一举两得的支持,又能全身心陪娃,又拂去了经济上的压力。

  生活中总有一地鸡毛,但不影响岁月静好

  一双父母、一个娃娃、两只小猫、一只小狗……双全职带娃的生活看似平静,但很多时候,也总有“一地鸡毛”需要应对。

  记得孩子出生前,夫妻俩怕自己不懂得如何照护小宝宝,便请了三个月育儿嫂。育儿嫂要走的前几天,吴兴有些焦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独立带娃的任务。情急之下,夫妻俩双双将一头长发剪成了板寸:“长发打理麻烦,短发收拾方便。”

  “再小的团队,也要分工明确。”按照最初的规划,吴兴除了承担“生产”重任,每天主要负责孩子的母乳喂养、一日三餐和孩子用品玩具的把关,而给孩子换洗尿布、洗衣服、带孩子遛弯、做家务等其余养育孩子的琐事,则都由莫黎包干。

  每天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夫妻俩保持着阅读育儿书籍的习惯,有时甚至直至凌晨一两点。吴兴把这两年来读过的育儿和心理学大众读物整理了一番,一共83本。“因为时间有限,我们看书也是分工合作。我看睡眠领域的较多,吴兴看喂养方面的书籍更多。”莫黎说。

  要在育儿理念上求同,也不容易。比如,莫黎主张科学养娃,而吴兴则认为要先快乐、再科学养娃。起初,夫妻俩也有争执。孩子七八个月时,莫黎想让孩子自主入睡,吴兴看着哇哇大哭的孩子总是觉得不忍心。莫黎底气很足,把各类书籍上主张自主入睡的知识给吴兴系统讲了一遍,吴兴只好答应尝试。

  在这个小家庭里,吴兴和莫黎除了照顾孩子,还有他们的“老伙伴”——两猫一狗。其中一只原本受宠的小猫因为孩子的出生感受到了“威胁”,起初对宝宝表现得很不友好,每天故意尿在婴儿床里,有一次连续尿了三天,夫妻俩天天忙着洗晒床单。往婴儿床上绑气球、放橘子和柚子皮、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小猫却越来越生气。这可怎么办?夫妻俩耐着性子,一边查监控观察小猫和孩子的情况,一边查阅各种书籍理解小猫的心态,一个月后,小猫也终于接受了家里来了小主人的现实……

  原本打算双全职带娃三年,如今,吴兴的想法又有了改变。她计划着未来读一个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将自己的工作赛道换到与育儿相关的领域。夫妻俩还打算带着孩子到云南考察一下当地的幼儿园。“既然做自媒体,工作地点就比较自由。我们想给孩子寻找一个有山有水、亲近自然的幼儿园环境。”

  问及期盼孩子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他们羞涩地笑笑:“如果可以,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热爱、有趣味、有包容、勇于探索的人吧。”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