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古文献“四大发现”正式开展
【概要描述】昨天,国家图书馆开年大展——“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
“殷墟甲骨”专题展厅。
“居延汉简”专题展厅。
清道光皇帝秘密立储谕旨。
昨天,国家图书馆开年大展——“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自1月14日预展以来,已吸引4.6万人次前来参观。尤其在春节期间,掀起了观展热潮。伴随展览持续,许多珍贵展品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爱好者津津乐道,在线上线下讨论。
上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指的是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展览首次将“四大发现”分藏于各处的珍贵文物共249种、382件荟萃一堂,也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之间打破资源壁垒,突破地域限制,同心协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尝试。
并非所有甲骨都会钻烧
“恭喜大王,今日田猎获豕一!”在模拟占卜台前,观众在大屏幕上点选相应内容,就会看到龟甲被炙烤、开裂的动画,一览甲骨占卜的全流程。然而,亮相展览的著名甲骨“四方风”上却无丝毫钻烧痕迹,它曾因此被怀疑过“身世”。
这是一片牛肩胛骨,骨面清晰可见24字(另有4字残缺),翻译过来就是“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伇”,是有关四方神及风神的记载。
3000多年前的古人已能参照草木禾谷生长的特点衍生出析、夹、夷、宛四方神名,以名字分别象征萌生、长大、成熟、收藏。在四方神名后面的协、微、彝、伇四字,类似风力等级划分。协是和煦之风,微是微弱之风,彝是大风,伇是烈风,令今人叹为观止。
这件文物也证明甲骨不仅用来钻烧占卜,也曾用于记事。
汉简上发现丝绸之路佐证
“七八五十六、六八卌(xì)八、五八卌、四八卅(sà)二……”这是一片写于红松木简牍上的乘法口诀。来自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居延汉简生动展示了居延地区,原汉代边塞屯戍的军队面貌。其中大量学习知识的简牍,见证了屯戍吏卒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故事。比如一个写了天干地支纪年法的简牍上,就有明显的错别字,学者就此推测,这个简牍不是正式的日历,而是战士们学习历法的“作业”,展现出他们学习的过程。此次展览上,参观者就可以看到算数简、历法简、里程简等。
“长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茨置卅五里,茨置至好止七十五里”。其中一片里程简上还记载了从长安出发到河西张掖郡氐池县所经地县驿置的名称,以及各地之间的具体里程,这是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佐证。
乾隆去世前两天曾“元旦”开笔
“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十四年元旦早平金川奏凯班师大吉”“六十四年元旦万象更新三阳开泰和气致祥”,这分别是清乾隆皇帝在自己24岁、37岁和89岁“元旦”开笔时所写下的心愿。
“元旦”开笔是清宫的礼仪习俗。每逢“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丑时,皇帝拈香后到养心殿东暖阁书写新年愿望。细观展出的三份“元旦”开笔,可清晰看出乾隆在青年、中年、垂暮时书法的变化,尤其在去世前两日写下的那份,已运笔无力、字迹潦草,可以算得上他的绝笔了。由于“元旦”开笔写好后由皇帝亲笔画押封存,生前死后都不再轻易开启。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伴随展览展出,线上知识普及活动和线上展览也将逐渐开展,满足远程观展需求。(记者 李洋 记者 方非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