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70城房价环比止跌 楼市“暖意”初显
【概要描述】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最新一期70城房价指数,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0.0%,同比涨幅为-2.3%。
本报北京2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最新一期70城房价指数,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0.0%,同比涨幅为-2.3%。这是70城新房价格一年来首次环比止跌,楼市“暖意”初步显现。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绳国庆在解读1月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时称,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转涨,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势趋缓;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1月份70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止跌,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这是2022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止跌现象。他分析说:“这虽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但总体也说明房价回暖动力增强。”在他看来,当前70城房价指数最大的亮点是一、二线城市已经“止跌”,三线城市小跌,“预计后续房价‘止跌’转正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绳国庆指出,70个大中城市中,1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36个和13个,比上月分别增加21个和6个。
严跃进认为,上述现象说明“金融16条”(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发布以后,房地产市场有了趋稳的基础:一是房企资金面进一步改善,有助于增强房企信心,房价也有了趋稳可能;二是销售数据总体朝着改善的方向演进,今年1月部分城市销售数据表现不错;三是房价指数止跌回正是大势所趋,不少城市对稳房价的信心逐渐增强。
在价格变动方面,绳国庆指出,1月份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2.1%、-1.1%和-3.8%,其中一线城市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二手房价格环比跌幅明显收窄。绳国庆介绍,1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5%转为上涨0.4%,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70城二手住房价格环比连续多月下跌,但近期呈现降幅明显收窄的态势。例如,1月份一线城市二手房的房价环比上涨0.4%,为连续3个月下跌后首次止跌反弹,且反弹趋势明显。
热点城市和长三角的楼市也开始出现复苏迹象。李宇嘉关注到,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36个城市中,涨幅靠前的是上海、合肥、宁波等长三角城市,这意味着这一区域新房市场修复和回升的动力较强。另外,东北和内地三四线、弱二线城市跌幅居前。
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排名第一的是上海,涨幅为0.7%。严跃进认为,这充分说明了大城市在本轮楼市复苏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一个积极信号;这也说明上海楼市“基本面”不错,房价有率先“复苏”的动力;客观上来说,这对于引导市场预期,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等都有积极作用。
李宇嘉指出,热点城市房价企稳回升,特别是一线城市强势反弹,二线城市企稳回升,带动70城房价止跌。首先,前期持续降低按揭利率,以及各地积极纾困楼市需求端,加上疫情形势好于预期,带动市场情绪修复;其次,前期购房者因价格下跌而观望,以及疫情阻隔等导致的需求开始释放,带动价格稳定。
“房价指数是否有回稳的可能,关键看市场交易数据。”严跃进指出,2月份各地市场数据表现不错,明显有较好的交易态势。而且相比过去几年,今年疫情对楼市交易的影响减小,当前不少地区的售楼处晚上“8点不打烊”,进一步说明市场信心逐渐增强。“鉴于2023年较好的楼市环境和近期观察到的市场情绪,可以认为,此次止跌的动力更强,楼市复苏的条件也更好。”
李宇嘉认为,本轮需求释放多半是滞后和预期适度修复带动的。在成交结构上,以刚需和换房需求为主,这部分需求预计在上半年释放殆尽,且这些人对价格较为敏感,预计后续价格反弹的力度会比较小。由于目前居民对购房加杠杆的情绪比较弱,且居民收入和工作前景预期并不是很乐观,后续楼市企稳还有待政策的进一步纾困和居民收入的修复,但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整体来看,今年市场将弱势回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