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国家林草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对森林草原火险隐患的深度“体检”
【概要描述】2月1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央视网消息:2月1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问,这次普查掌握的信息成果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发挥怎样的作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陈雪峰介绍,通过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系统性地组织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核心就是综合调查评估与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密切相关的全部因子和要素,包括人为活动、各类火源等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植被、林相、坡度等孕灾环境的复杂性,林草资源、林缘建筑物等承灾体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以及野外火源分布、历史火灾发生频次、防灭火能力强弱等,相当于对森林草原火险隐患以及防火工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深度“体检”。通过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使各级各地在火险形势会商、监测预警、火源管理、能力建设、队伍布防、火情处置等方面应对的政策和措施更为精准,更有针对性,更可落地。
主要取得了四方面的显著成果。
第一,首次建立了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技术体系。在林木数量、气象条件等传统森林火险因子基础上,结合林草防火工作实际,首次综合多种要素,创立了全要素全链条的火灾风险普查技术框架,探索形成一整套林草火灾风险普查模式和技术规程,保证了普查成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第二,首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本底。在全国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实验室检测样品79.3万份,建立了15万个可燃物遥感解译标志。通过全面统计分析,形成以小班、公路格网为单元的,分类型可燃物及载量成果。在传统主林层调查基础上,首次完成全国灌木、草本、枯落物、腐殖质调查,填补了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调查方面的空白,为开展火灾风险评估区划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全面调查了历史火灾、野外火源、减灾能力等三方面底数。梳理掌握了2011-2020年历史火灾信息,经批准的野外用火、违规野外用火、重要火源点等野外火源分布情况,以及防火管理队伍、物资储备库、阻隔系统、监测瞭望系统、防火道路、通信指挥系统等减灾能力情况,共计获取了3类1448万条数据,为全面评价林草火灾防治状况、精准提供防控能力提供了基础依据。
第四,构建了分植被区域、分类型的可燃物模型库。基于中国植被分区、可燃物类型分层,建立起覆盖全国不同植被类型的森林可燃物载量估算模型,共3271个分层估算模型,创新了可燃物载量调查更新机制,为更加精准、快速监测评估可燃物载量及其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下一阶段,将坚持“上下衔接、左右协同、体系一致”的原则,按照统一部署,再接再厉、精心组织,按时间节点要求,高质量全面完成全国林草行业评估区划、数据库建设任务,继续着力深化普查成果的系统性应用,积极探索常态化普查评估机制,努力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