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
科学家看《三体》 会被刘慈欣哪些“脑洞”戳中?

科学家看《三体》 会被刘慈欣哪些“脑洞”戳中?

  • 发布时间:2023-02-16 09:0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沈杰群
  • 选择字号:

科学家看《三体》 会被刘慈欣哪些“脑洞”戳中?

【概要描述】2月14日,《三体》电视剧在高潮中收官,豆瓣8.4分。

  • 作者:沈杰群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发布时间:2023-02-16 09:08
  • 选择字号:
详情

 2月14日,《三体》电视剧在高潮中收官,豆瓣8.4分。当科学家看《三体》的时候,他们会带着怎样的眼光看?会想哪些问题?

  在这部电视剧开播时,知识解读节目《解码三体》同步上线。这档由刘慈欣担任顾问的知识解读节目,邀约20余位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科幻研究者、科学家、人文学者等,共同解读中国科幻小说巅峰之作。《解码三体》每一集就如轻松有“干货”的播客,在科幻赏析中加入知识科普的思考和解密,让每天追着剧、带着困惑和交流欲的观众“恶补”知识点。

  作为《解码三体》的解读专家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作家王元卓,最近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节目中,他以科研工作者的视角,陪观众“影知联动”,分析科普小说中诸如“脱水”“人列计算机”“物理学‘锁死’”等细节设定。他在畅聊三体人对生命的思考的同时,从现实角度“深入浅出”剖析三体世界与我们现实生活连通的可能与不可能。

  科学家第一次看《三体》,会被刘慈欣哪些“脑洞”戳中?

  王元卓告诉记者,他对《三体》最初的印象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一个科幻爱好者的角度来讲,他之前看过像《地球大炮》《球状闪电》等作品。“整个《三体》的故事延续了大刘老师(三体迷对刘慈欣的昵称)非常大的脑洞,而三部曲展现了一个很宏大的世界观,里面很多设定都很巧妙,而且随着后面剧情逐渐向宇宙延伸,已不是以十年百年来计时了,甚至可能是千万年,脑洞是无限大的”。

  另一方面,王元卓看到,《三体》创作的一个特点是“扎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你会感受到它仿佛是从过去走向未来,经过你身边的时候跟你对视了一下。如果再往回看一看,有可能跟我们的长辈也有擦肩的那一刻。这让我感觉整个故事既有科幻性又很贴近生活,很有共鸣。”

  《三体》中诸多脑洞大开的设定,令无数读者深感着迷。在王元卓看来,2006年刘慈欣写《三体》时的很多设定,都仿佛是对科技发展的一个预示,后来都往前进了一步。

  “以信息领域为例的三体游戏,在游戏空间里,人们可以做很多事情,这就像近两年的元宇宙,在虚拟空间里我们能做很多事情,可以切身体会,可以跟其他人交流。”

  再比如,书中的“神经元计算机”。王元卓说,现阶段叫类脑计算机更多一点,是通过仿生人大脑的神经元模型来做的一套计算系统,“这只是信息领域的,还有像高能物理学的知识,我当时读小说的时候不太了解,后来恶补了很多知识”。

  他指出,《三体》书中很多故事设定都是有科技基础的,和科学规律、自然现象相吻合。我很佩服刘慈欣的博学,以及对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

  科技想象对现实可以有指导意义,这显然是一部科幻作品最大的魅力。

  不仅是《三体》,王元卓对硬核科幻作品都抱有一种崇敬的态度,因为这些作品不仅有对知识的深厚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有丰富的畅想。在某种程度上,好的科幻作品可以帮助科学家打开脑洞,让你看到未来。

  科幻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近来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个春节,时隔4年归来的《流浪地球2》,再次引燃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信心。

  此前,王元卓曾因为给女儿画《流浪地球》的科普手绘,登上微博热搜,被网友称为“硬核科学家奶爸”,意外解锁了手绘科普书籍作家的另一重身份。

  王元卓表示,想把一个科学知识传播出去,借助科幻电影、电视剧是很便捷的,也会有放大效应,吸引更多人关注科学知识。2019年给女儿手绘《流浪地球》科学知识点,被很多人关注后,他一直在做通过科幻电影讲解知识的事情。

  最近,王元卓刚刚完成《三体》中的科幻知识科普手绘。他有很深感触,“因为很多科学知识要为广大青少年讲清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看到,这么多领域、学科的知识,大刘老师能驾轻就熟地放在自己作品里,是非常了不起的”。

  平时作为一名观影者,王元卓的心态是不会要求科幻电影一定具有多么硬核的科学知识,但是他“希望看到科幻电影中没有错误的设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尽量准确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科研工作者给像《三体》这样的剧集做科学顾问的原因。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唯美的画面、震撼的剧情,还能看到它在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王元卓说。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