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非学科类培训不是教育“内卷”新赛道
【概要描述】进入新学期,不少家长又开始考虑给孩子报班,五花八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迅速升温。
进入新学期,不少家长又开始考虑给孩子报班,五花八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迅速升温。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系统部署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仍然存在收费乱、门槛低等问题。
从整体层面而言,非学科类培训领域的繁荣,无论是对教育事业发展还是学生的全面成长都是好事。参加非学科类培训,可以让学生在“双减”后的空余时间得到更有效利用。但这些益处得以实现的前提,是非学科类培训能规范发展,而不是步学科类培训的后尘,成为新的教育“内卷”赛道。
尽管有明文规定,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可在实际操作中,动辄上百课时、一次收费上万元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培训机构从教人员资质不全或证书水分十足等问题也较为普遍。此外,各类考级早已泛滥成灾,异化为培训机构赚钱和诱导家长报班的“法宝”。
种种乱象的存在,不仅让家长承担巨大的经济风险,近年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卷款跑路的案例时有发生,师资良莠不全,也会让报班的孩子无法接受科学有效的指导。那些充斥着应试思维的“考级”,更是把大量孩子对文体项目的兴趣消磨殆尽,甚至有人表示“考完以后再也不想碰”。
对此,一方面要加大对非学科类培训的规范管理。加强对课时跨度、收费金额规定的落实,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在机构准入、从业资质上也要提高门槛,避免滥竽充数的机构浑水摸鱼、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而在治理“考级”泛滥的问题上,也要出实招,严控违规考级和把“考级”与入学、升学相挂钩的违规行为。只有传递出鲜明的严格监管信号,并将板子扎扎实实打下去,才能增加违法违规成本,遏制乱象滋生,同时也可以让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经营者减少“监管重点是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可野蛮生长”的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广大家长也要打消在非学科类培训上实现“弯道超车”的念头。学科类培训被严格限制,不少家长转而在非学科类培训上投入大量的金钱与孩子的时间精力,意图通过丰富孩子简历的形式,在入学、升学上占得先机。殊不知,如此“弯道超车”纯属一厢情愿,因为教育部早已明文规定“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而在这些培训上消耗孩子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不仅会降低他们在校内的学习效率,更会让其失去对一些文体项目的兴趣,如此“超车”不仅得不偿失,更有“翻车”之虞。
一个健康的非学科类培训生态,从业者、学生、家长、教育事业都是受益者,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展开规范化治理,抓好当下的对每一个乱象治理,查处典型案例。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