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
几小时内浏览量破千万!她怎么就火了?

几小时内浏览量破千万!她怎么就火了?

  • 发布时间:2023-02-15 09:42
  •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 作者:何倩楠 潘雨洁 周瑞辰子 祁绣娟
  • 选择字号:

几小时内浏览量破千万!她怎么就火了?

【概要描述】 丹正和妈妈根藏卓玛突然“火了”。

  • 作者:何倩楠 潘雨洁 周瑞辰子 祁绣娟
  •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 发布时间:2023-02-15 09:42
  • 选择字号:
详情

 轻弹浅唱,曲短情长

  丹正和妈妈根藏卓玛突然“火了”。

图为丹正和妈妈在草原上弹唱歌曲。周瑞辰子 摄

  一个多月前,抖音号“丹正母子”一则吉他弹唱《乌兰巴托的夜》的短视频,几小时内浏览量破千万,收获30万点赞、近2万条留言。

  视频中的丹正目前在西安理工大学读书,家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拉乡。去年12月,正居家上网课的丹正,偶然间听到一旁的妈妈边干家务边轻轻哼歌,声音悦耳动听,便忍不住拉着妈妈坐下,用手机拍摄、发布了这条视频。

  随后,母子俩出门放牧,晚上回到家,丹正突然收到近百条亲朋好友的微信,“全部都是看到妈妈唱歌的视频后发来的。”

图为根藏卓玛家乡的草原。周瑞辰子 摄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丹正非常惊喜,他想让妈妈再唱几首。于是,爸爸主动担任起摄像,架着手机镜头,丹正抱起吉他坐在妈妈身边,轻弹浅唱间,母子二人切切低语,默契对视,每每望向儿子,根藏卓玛眉眼中尽是欢喜与依赖。

  “阿妈好像在唱哄孩子入睡的摇篮曲”“每次听都很治愈,悄无声息地泪目”“梦回故乡妈妈的臂弯”……每支抖音视频下,都能收到各地“粉丝”的留言支持,其中不乏海外听众。

  母子俩的苦恼

  “妈妈唱的大多是原生态藏歌,来来去去就那几首,有些歌只哼得出几句,连词曲都记不清。”丹正说,拍摄地点、时间“都很随意”,或闲坐家中铁炉边,或喂羊吃草时,或放牧歇息席地坐在草原上。

图为根藏卓玛一家在劳作。周瑞辰子 摄

  虽然也想尝试传唱度高的通俗歌曲,但根藏卓玛讲不好普通话,学唱《传奇》时,丹正一字一句地教她对口型、纠正发音。不料视频发布后,大家表示更喜欢她生涩的咬字,“即使唱不准,也听得出真诚。”

  随着关注人数越来越多,一些包装策划团队向母子俩抛出“橄榄枝”。两人来到省会西宁,与专业公司合作拍摄了仓央嘉措《洁白的仙鹤》一曲。“希望更多人通过我们爱上藏族传统文化,了解到家乡那片寂寂无名的草原。”丹正说。

  公司常常会催促母子俩增加录制频次,以维持热度。但根藏卓玛无法适应这种快节奏,也让丹正陷入苦恼。

图为丹正和妈妈弹唱歌曲。周瑞辰子 摄

  “专业的团队可以帮助妈妈的歌声被更多人听到,”丹正觉得,“但如果为此改变她的自然淳朴,会违背拍摄视频的初衷,也是喜欢我们的人不愿看到的。”

  被生活偷走的妈妈的梦想,想带她找回来

  平日里,根藏卓玛内向腼腆,说话总习惯性低头,只有唱歌时会不自觉闭上眼,用干净悠长的嗓音娓娓道来,将视频那端的听众带向天边的风,也将身边的丹正带回儿时的温情时光。

图为根藏卓玛在喂羊。周瑞辰子 摄

  在丹正的童年记忆中,母亲少言寡语,生活的半径不出十米,终日围在灶台、床头、餐桌边忙碌,照顾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偶尔,母子俩在广袤草原放牧,暖阳下晃晃悠悠挥动马鞭,每到此时,她会暂时忘却生活琐事,唱起一支轻快的歌。

图为根藏卓玛在喂羊。周瑞辰子 摄

  四十年间,根藏卓玛从未走出草原,音乐就像照进平淡日子的一束光。于他们一家人而言,远方没有诗,更多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单调和辛劳:在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改善物质生活已经耗尽绝大部分精力。

图为根藏卓玛与儿子在劳作。周瑞辰子 摄

  大学期间,丹正一直坚持在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即便居家上网课期间,他也在课余跟随母亲在县城工地劳动。

  外面的世界令他憧憬,丹正不愿毕业后重回家乡,但比起自己的心愿,他觉得妈妈的更迫切,“生活偷走了妈妈的梦想,我想带她找回来。”

  于是,某个冬季午后,母子俩又像过去一样依傍羊群而坐,眺望着与他们相依为命的草原。丹正轻拨琴弦,吉他发出简单的音节,根藏卓玛空灵悠扬的声线裹挟着风,回荡在寂静的天空。

图为根藏卓玛在草原上。周瑞辰子 摄

  一曲“日落前的拥抱”唱完,她哽咽了,“想起小时候,爸爸很疼我,但他已经不在了,”她用普通话磕磕绊绊地说,“这首歌的意思,就是说要拥抱你所爱的人。”

  一支婉转的歌,根藏卓玛坐在马背上,从天真烂漫的女孩唱到了饱经风霜的母亲,不变的是穿过旷野的风,混合着凛冽与温柔,在她身上留下时间的注脚。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