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工人日报:不宜因经典作品的时代局限而因噎废食
【概要描述】近日,有网民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引发了舆论持续热议。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近日,有网民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引发了舆论持续热议。这位浙江网民列出的《水浒》主要“罪证”包括:“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问题,并称这是自己见过的“最毒小说”。
浙江省教育厅对于这些“罪证”及时作出了回应——一方面承认该网友的顾虑存在一定合理性,另一方面从《水浒》的文学价值巨大、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地解释。
“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实际上,有关《水浒》等经典作品是否适宜孩子阅读的争论,早已有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经典名著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水浒》等经典作品有不同的看法,不仅无须大惊小怪,而且应该鼓励,因为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水浒》等经典作品是否适宜孩子阅读,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评判原则。比如,评判历史人物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时空之中,否则就极易得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看待经典作品同样如是。前些年就有“专家”以“父亲”横穿月台违背交通规则为由,提出应该删除中学课本中的《背影》。
如果按照现代的价值尺度去衡量,那么恐怕很多经典作品都可能存在“瑕疵”乃至“有毒”。再经典的作品也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认知和价值环境,再伟大的历史巨著也不太可能跨越古今正视两个时空的价值评判。
但正因为是经典,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感染人和陶冶人上有不容抹杀的作用,我们才会千方百计地让它们与孩子“亲密接触”。比如,《水浒》里不仅有打家劫舍、落草为寇,更有肝胆相照、忠义相守。瑕不掩瑜才能经历岁月的洗涤流传至今,学习古典文化理应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辩证地去看。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样,他们的辨识力需要在风雨中锤炼,在鉴别伪善良莠中练就。我们实在不必也不应该低估孩子的鉴赏能力,一代又一代孩子,鲜有人因为看了《水浒》而在内心播下残暴的种子——“看了这么多年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路边上的杨柳被拔了?景阳冈武松打虎,真的有人去打老虎了?”网友的一些灵魂反问,可谓直击要害。
不能因为作品本身的时代局限而因噎废食,老师在教学中、家长在生活中注意用科学的、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学习和阅读,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才是让孩子“把书读好”的应对之道。
真理越辩越明,随着有关部门的回复,相关质疑或许会告一段落。某种角度上,这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不仅给了双方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也让公众在这过程中对如何看待经典、学习经典,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有所思考甚至受益匪浅。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