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
推进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进社区的建议

推进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进社区的建议

  • 发布时间:2023-02-13 08:52
  • 来源:说法面对面头条号
  • 作者:许小军
  • 选择字号:

推进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进社区的建议

【概要描述】在专业医生或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只要掌握急救技能,民众是有能力进行自救和互救的。

  • 作者:许小军
  • 来源:说法面对面头条号
  • 发布时间:2023-02-13 08:52
  • 选择字号:
详情

当一场不经意的意外伤害、突发事件、自然灾难、急危重症的发生侵犯、威胁着人们生命和健康的时候,如何有效的现场应急救护对于挽救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致使许多伤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悲剧的发生。

其实,在专业医生或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只要掌握急救技能,民众是有能力进行自救和互救的。当下的应急意识及应急技能存在的问题如下:

(1)、普通民众应急意识差。对于急救知识和技能严重缺乏,大多数民众脑海里没有救死扶伤的意识,害怕招惹“麻烦”,认为“救护”是医院、医生的事,是急救中心的事,与自己无关,参与积极性不高。

(2)、应急救护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国家除了红十字会还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专职的师资队伍、专项的工作经费来就普及应急救护培训教育;民众对于“应急救护知识上哪学?如何学?”等实际问题知之甚少;对救护培训意义普遍认识不足,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参与。

(3)、缺乏相关制度和法律保障。首先,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学与不学完全取决于单位或个人的主观意愿,当前并无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其次,受到过去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民众对现场急救仍有很大顾虑,担心急救不成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和道德谴责。

“时间就是生命”这就意味着在短短几分钟的“黄金救命时间”运用应急救护知识可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见,推进应急救护知识进社区向全民普及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建议:

(1)、政府主导,建立完整地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把推进应急救护知识进社区普及教育工作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财经投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普及教育的目标、任务,组织卫生、教育、红十字会、新闻、财政、公安、应急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培训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和管理,保证培训质量。不断扩大整个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急救技能的提升上下功夫,增强社区居民的急救意识,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逐步构建街道有“会”、社区有“站”、小区有“队”、家庭有“员”、工作有“为”的工作格局。

(2)、引导多方参与,抓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世界急救日”等重大纪念日宣传相关知识,还必须借助地方电视、报纸等媒体,发挥微博、微信、抖音的传播优势,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应应急培训公益大讲堂活动,让应急救护培训走进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团体等,树立“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救护理念。

(3)、建立“灾害感触体验基地”,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害感触体验基地”,把常见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如地震、洪水和车祸、火灾、触电等,通过布景、道具、声音、灯光、图片、视频、解说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灾难来临时的状态,增强防灾意识。基地的建设要集教、学、观、练于一体,让民众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进行体验和实践,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提升生命品质。

(4)、制定相关应急急救的法律法规。法律应对参与急救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范围给予相应规定,对施救者提供心理和行为上的法律支持。通过法律来保护好民众拥有急救的权利和义务,来规避出现担心承担责任从而出现“见死不救”的现象发生,使得民众的救护行为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5)把应急救护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纳入学生义务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制订科学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同时要将学校急救知识和技能教育作为学生重要教学内容并纳入考核。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