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土耳其古堡损毁严重 提醒关注古建筑防震抗震

土耳其古堡损毁严重 提醒关注古建筑防震抗震

  • 发布时间:2023-02-10 10:17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李诏宇
  • 选择字号:

土耳其古堡损毁严重 提醒关注古建筑防震抗震

【概要描述】2月6日发生在土耳其的两次地震牵动全球关注。

  • 作者:李诏宇
  • 来源:科技日报
  • 发布时间:2023-02-10 10:17
  • 选择字号:
详情

2月6日发生在土耳其的两次地震牵动全球关注。历史悠久的土耳其拥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此次的土耳其地震除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外,对当地加济安泰普城堡、耶尼清真寺等历史悠久的知名古建筑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地震对古建筑的破坏并非孤例。此前我国的汶川地震中,二王庙、姜维城古遗迹等古建筑也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

此次土耳其地震再次提醒我们,古建筑在地震面前十分脆弱,我们需要加强多种措施,守护古建筑的“震”安全。

砌体结构或为土耳其古建受损严重原因

此次土耳其地震中,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加济安泰普城堡位于震中附近,在地震中严重受损——不仅部分堡体在地震中坍塌,城堡旁边的挡土墙也多处倒塌,环绕城堡的金属围栏更是被震得七零八落。距离震中约160千米的耶尼清真寺也未能幸免,其主体建筑的圆顶部分几乎全部坍塌。古建保护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指出:“加济安泰普城堡和耶尼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形式均为抗震性能较差的砌体结构。这种结构正是导致二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重要原因。”

周乾介绍,西方古建筑的建筑结构形式多为砌体结构,也就是以砖石结构为主,将砖石作为核心承重材料的结构形式。由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块体之间采用砂浆连接,而砂浆本身的抗外力强度较差,因此其抗震性能极差。“此外,地震作用多以水平向为主。在水平向的地震作用下,连接砖石块体的砂浆很容易松散,导致砖石墙体松动、开裂,进而诱发建筑倒塌。”周乾说。

我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优于西方古建筑

“抛开场地条件、地震波强度等因素,仅从建筑结构形式角度来说,以我国古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要优于西方古建筑。”

周乾介绍,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使用木梁、木柱为建筑核心承重材料。由于木材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且我国古建筑结构一般具有榫卯形式连接梁柱、屋架低矮、屋顶厚重等有利于建筑整体抗震的特点。因此,我国古建筑一般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以我国故宫古建筑群为例。自其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至今的600余年里,故宫遭受地震至少222次,而鲜有建筑在地震中被破坏的记载。”周乾表示,“另有相关研究表明,以故宫古建筑为代表的我国古建筑,可以抵抗烈度达11度的地震;而西方古建筑一般在烈度7度的地震作用下就会开裂、倒塌。”

除了地震的震动本身之外,地震还会带来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等众多次生灾害。其中火灾对我国的木结构古建筑的危害尤为巨大。周乾指出:“因此,我国木结构古建筑所在区域一旦遭受地震,震后的防火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种措施保障古建筑平安度“震”

近年来的地震,对我国的古建筑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相关震后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典型地震损害形式为地基破坏、节点拔榫、梁架歪闪等。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几千年间,我国古代工匠积累了一批科学有效的建筑抗震加固方法,并流传至今。“以故宫古建筑为例,传统的抗震加固方法有柱底墩接、扒梁底支顶、屋顶落架大修等。”周乾说。

“除了学习、继承古人流传下来的传统建筑抗震加固方法之外,我们还要采取维修保养、修缮加固等措施,减小甚至避免古建筑遭受地震带来的破坏。”周乾表示。

对古建筑及时进行维修保养,是发挥其抗震性能的重要前提。我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在长时间自然因素或外力因素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种结构病害,需要及时进行维修保养。与此同时,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修缮加固,提升建筑施工质量、改善砖石材料抗震性能,让古建筑“延年益寿”、平安度“震”。

如果地震对古建筑的破坏已经发生,对震后古建筑的修复则应遵守相关文物保护法则。“对震后古建筑的维修应遵守‘不改变原状’原则,即古建筑维修后在材料、构造组成、施工工艺等方面与维修前尽量保持一致。”周乾说,“如果因为原有材料破坏严重,无法满足正常使用或受力要求,则可以选取同材质、尺寸的新材料用于修复,同时予以标记说明。”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