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中国蓝天救援队伍挺进重灾区搜救
【概要描述】在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的边境地区发生7.8级强震以来,截至9日凌晨,两国死亡人数已升至1.2万余人。
自当地时间2月6日凌晨4时17分(北京时间6日9时17分)在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的边境地区发生7.8级强震以来,截至9日凌晨,两国死亡人数已升至1.2万余人。
当地时间2月9日凌晨1时,100多名中国蓝天救援队员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受到当地民众掌声欢迎。现场视频显示,民众高呼“蓝天加油”,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高呼“土耳其加油”。
当夜,已抵达的队员转机前往重灾区马拉蒂亚省展开救援,将根据当地部门分派的任务执行救援工作。蓝天救援队负责人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正在召集第二梯队成员,确认名单后将继续前往土耳其支援。
作为中国民间专业、独立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获悉土耳其发生强震以来,蓝天救援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全国紧急备勤工作,各部门建立值班平台,呼吁各地组建救援团队,调配地震救援物资。经过与联合国国际紧急救援中心联络,蓝天救援队获得了此次境外参与救援的任务。
据悉,这次地震救援并非近年来蓝天救援队的首次境外任务。2020年5月,蓝天救援队作为疫情期间首个走出国门援助抗疫的民间组织,赶赴柬埔寨多地对办公场所、学校、医院和军营等完成“消杀”工作,协助培训民间防疫力量,并且向当地政府捐赠了抗疫物资。
从已有报道来看,现场搜救任务艰巨。据介绍,目前,对于坍塌非常严重的废墟,包括卡车的承重设备所能够发挥的挖掘作用不是特别大。因为废墟下面可能仍有一些幸存者,如果一直动用大型器械,很有可能会对这些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所以一般得经过搜救队员确定在这个地方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以后,才可以动用大型挖掘机。在现场的搜救队员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徒手挖掘的方式,希望能够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找到幸存者。
另外,在当地现场虽然可以看到有很多正在救援的人员,但其中真正专业的搜救队员比较少,大部分都是临时被召集过来的民众,他们只能做一些外围的辅助挖掘工作。
蓝天救援队的到达将进一步有力推进中国救援力量在土耳其救灾工作的进展。据悉,目前除蓝天救援队外,中国救援队这支国家级综合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以及浙江公羊救援队等多支社会应急力量数百名救援人员都已经或准备赶赴土耳其重镇灾区。
蓝天救援队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救援行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如坍塌破坏程度、当地气候变化、道路交通阻断以及是否仍会发生余震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阻碍救援进展。为此,蓝天救援队携带了侦监搜索、破拆营救、照明通讯等多种设备前往。另外,为了尊重当地的人文风俗,也在行前对队员进行了培训引导。
据蓝天救援队负责人介绍,此次救援是由北京蓝天救援队发起,各地蓝天救援队队员响应的行动。为此蓝天救援队建立了完善的救援、保障、协调的体系架构,动员了全国的蓝天志愿服务力量,委任现场总指挥王毅负责当地行动任务。这支精良的救援队伍也是从全国各队伍中优选队员组建而成的。这批队员均参加过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各项培训,取得了国家应急救援员等专业证书,在全国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具备丰富的跨国救援实战经验。
据王毅介绍,这些队员中,很多人都是从志愿者做起,通过半年到一年的培训及考核成为预备队员,预备队员再考核一年到两年转为正式队员。所以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基本都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都是百里挑一”。在出发前,他们首先要通过联合国的体系报备流程,之后跟当地华人华侨组织取得联系,当地的华人华侨也积极参与到了救援工作中。“到达目的地后,我们需要迅速解决语言、交通、向导等问题,在历次的境外救援过程中,华人华侨都帮了特别大的忙。”
此外,针对当地低温、降雪等恶劣天气影响,蓝天救援队队员均装备了地震救援PPE(个人防护设备),携带了保温毯、帐篷睡袋等设备,另外随行的后勤装备部门也会最大程度地保障救援队员在救援过程中的补给安全。
面对此次救援,王毅称充满了压力:“我要保证队友的安全,此外,到了国外,我们的精气神、专业性,方方面面都要体现出来,既然走出去了,代表的就是国家形象。”
此外,蓝天救援队负责人告诉记者,遇到重大灾害救援时,由于救援人员长期暴露在灾难现场和悲伤的情景中,加上过度疲劳、创伤情绪的卷入等因素,会使参与救援人员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和问题。蓝天救援队高度重视任务中队员的心理干预工作,指定专人全程跟踪指导,依托蓝天救援队心理组专家有力有效开展心理服务,为圆满完成任务提供了坚强保障。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