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防范“短视频沉迷” 要给未成年人更多选择

防范“短视频沉迷” 要给未成年人更多选择

  • 发布时间:2023-02-09 10:4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
  • 选择字号:

防范“短视频沉迷” 要给未成年人更多选择

【概要描述】最近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以及智能上网设备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日益凸显。

  • 作者: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发布时间:2023-02-09 10:41
  • 选择字号:
详情

  最近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以及智能上网设备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日益凸显。此前,多家媒体报道过中小学学生刷短视频上瘾、令家长大为头疼的情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65.6%的受调查未成年人观看过短视频。《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有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已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眼看着中小学学生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有人深感担忧,害怕这种习惯会对未成年人的自制力、专注力、认知水平等造成负面影响。为此,不少人都呼吁短视频平台和监管层采取更多行动,引导未成年人优化视听习惯、科学健康用网,减轻他们对短视频的沉迷程度。

  针对这一问题,各大短视频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等各种防沉迷对策,但在实践中,借助长辈的帮助或技术手段绕过监管,对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管,清理整顿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害的低俗违规短视频内容。但是,就算短视频的内容相对“干净”,未成年人长期、大量观看短视频,以至于刷视频成瘾,依然是广大家长不愿看到的事。

  要化解这些看似难解的症结,既要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出发,理解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现象的成因,辩证看待网络流行趋势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也要拿出更多实际行动,给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创造更丰富多元的选择。

  未成年人为何容易沉迷短视频?其原因不只是“短视频好看”这么简单。有研究指出,沉浸式平台迎合青少年个性化兴趣口味,“技术多巴胺”激发青少年追求持续快感,代偿性满足契合青少年娱乐、信息、社交需要,都是短视频让未成年人为之着迷的“诀窍”。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短视频的这些特点并无“原罪”,也不一定会导致沉迷,但是,如果未成年人在生活中难以找到能在各方面与之抗衡的其他精神生活方式,自然容易在短视频里越陷越深。

  此外,家长的行为习惯对未成年人也有很大影响。正如部分网友所吐槽的,如果连父母都抵挡不住短视频的“魔力”,天天抱着手机猛刷,又怎能指望孩子“出淤泥而不染”,自觉抵挡短视频的诱惑呢?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事实上,这不仅是一个以身作则的问题,倘若家长能更多把玩手机、刷短视频的时间节省出来,陪孩子阅读、观影、聊天,多组织一些郊游、逛展等亲子活动,未成年人的娱乐、信息、社交需要自然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从而降低其沉迷网络的概率。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把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责任全都推给家长。在现实中,确实有不少忙于工作的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学校、政府有关部门到社会团体、互联网企业,对教育事业有责任、有热情的各方都应积极采取行动,在互联网高度融入未成年人生活的当下,给他们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结交朋友、休闲娱乐、释放压力的优质选择。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也要更多地注意未成年人权益问题,在有关部门的合理监管之下规范运作。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强调,那就是短视频并非洪水猛兽,当代未成年人对短视频的偏好也未必一无是处。虽然此前有不少研究显示,长期观看短视频可能使人耐心下降,难以消化长文章、长视频这样的大段信息,但碎片化的视听习惯也可能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形式,其长期影响难以预估。面对短视频的负面影响,教育者可以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加强对其理解信息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要牢记“堵不如疏”的道理,避免矫枉过正。

  对大多数成年人而言,短视频不过是用来消磨零碎时间的“电子榨菜”,但是,那些在短视频的环绕下长大的新一代未成年人,却可能更适应这种长度短、信息密度高但总量小的传播形式,以至于将其视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生活中,“电子榨菜”已然成了“电子主食”。媒介技术的发展很可能在代际之间带来认知习惯的改变。对此,我们既要本着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防止未成年人对短视频沉迷上瘾,也不妨对未成年人的新型习惯与偏好保持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