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对世界是好消息!中国经济正反弹 国际机构调高预期

对世界是好消息!中国经济正反弹 国际机构调高预期

  • 发布时间:2023-02-08 09:2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李金磊
  • 选择字号:

对世界是好消息!中国经济正反弹 国际机构调高预期

【概要描述】调高,成为近期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约而同的选择。

  • 作者:李金磊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3-02-08 09:22
  • 选择字号:
详情

  中新网北京2月8日电 (中新财经记者 李金磊)调高,成为近期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约而同的选择。

  眼下,中国上下正努力拼经济,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将迎来反弹。一系列高频数据也反映中国经济运行正在好转。

  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月7日发文称,随着防疫封控措施解除后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动回升,中国经济今年将迎来反弹,这将为全球经济带来动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各地在春节后积极施策,纷纷出台稳增长政策,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力争跑出复工“加速度”,全力冲刺“开门红”。

  中国经济一些先行指标已经出现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高于上月3.1、12.8和10.3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杨道玲对中新财经表示,复工复产方面,地铁人流量和城市在岗率快速回升。基于全国18个城市地铁人流量数据构建的地铁人流热度指数显示,1月份该指数持续恢复,连续多天超过100点,特别是春节后指数快速回升,1月底已达124.8点,为今年以来的新高,较上月提高63.1个点。

  杨道玲指出,基于每日互动公司人流量数据构建的全国80个大中城市工作场所在岗率指标也显示,随着节后各地加快复工复产,1月底在岗率较去年12月疫情期间低点大幅提升14.3个百分点。各项数据表明,各地正干劲满满促复工,全力以赴拼经济,以饱满的精气神迎接今年经济发展的新开局。

  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近期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综合研判,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中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

  2023年世界经济的确阴云重重,世界银行年初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并称全球经济正“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一方面看衰世界经济,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经济,国际机构则纷纷调高了增长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4%大幅上调至5.2%。

  此外,摩根士丹利从5%上调至5.7%,高盛集团从4.5%上调至5.5%。高盛集团认为,中国当下市场回升不仅是消费和服务贸易恢复,更是“跨越许多产业、基础更加广泛的增长恢复”。

  世界银行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认为,随着全球需求增长恶化,中国经济的总需求结构有望逐步向内需转移。随着消费者信心改善和消费需求释放,中国消费将逐步复苏;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投资者情绪回暖,也会推动投资增速回升。

  “这对中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根据我们的最新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5.2%,而去年的增速则为3%。这对中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达到四分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文称。

  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认为,中国202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远超美国和欧盟。

  “中国宏观经济再次向好,中国人民和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这种韧性令所有人钦佩。”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对中新财经直言,2023年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扬帆起航、强力复苏”的一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对中新财经表示,一系列稳预期、强信心的措施加速落实,企业和地方敢为敢干敢首创,2023年将是微观主体有活力、新经济动能不断激发、结构不断优化、整个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一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代表海博对媒体表示,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不断推进开放与合作。国际社会也在期待中国经济产生强劲发展动能。中国经济的增长将对世界和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完)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