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侨乡莆田民俗传承新气象:“00后”挑梁留住乡愁
【概要描述】虽然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元宵节已过,但在东南沿海的著名侨乡、“妈祖故乡”福建省莆田市,元宵民俗活动依然持续欢腾。
“妈祖蔗塔”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延宁宫内亮相。 吕明 摄
虽然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元宵节已过,但在东南沿海的著名侨乡、“妈祖故乡”福建省莆田市,元宵民俗活动依然持续欢腾。
“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热闹、壮观!”莆田市涵江区延宁宫内,用甘蔗节搭叠而成的“妈祖蔗塔”高高矗立,来自福建省福州市的摄影爱好者张慧华赞叹不已,“莆田的闹元宵活动太精彩了,名不虚传。”
搭蔗塔、爬刀梯、打铁花、摆棕轿......从农历正月初三到农历二月初二,莆田闹元宵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各种民俗活动陆续登场,可谓“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
“妈祖蔗塔”高4.2米,由365层甘蔗节搭叠而成。 吕明 摄
由365层甘蔗节搭成的“妈祖蔗塔”,高4.2米,一经亮相就吸引许多人前来观赏。延宁宫负责人黄金火对记者说,搭蔗塔、祭妈祖,寓意着生活像甘蔗一样节节甜、节节高。
2007年,延宁宫妈祖蔗塔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金火表示,为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延宁宫已重制果盒、轧刀,逐步培养年轻人搭叠蔗塔技艺。
“只有年轻人参与,才能保留当地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板凳龙圈灯是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的特有元宵习俗,17岁的刘凯已连续两年参与其中。
板凳龙圈灯是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的特有元宵习俗。 吕明 摄
流传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一旦失传,将不可再生。让当地老人欣喜的是,如今,“00后”挑梁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在当地很普遍。
“好玩,很兴奋!”2月5日,“摆棕轿”在莆田市城厢区凤凰山街道南门社区上演,13岁的陈正海举着旗帜,跟随表演人群跑动,红红火火迎祥纳福。他说,小时候跟着父母看“摆棕轿”,现在自己参与其中,感觉完全不一样,非常开心。
长期关注民俗文化发展的南门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张志强告诉记者,“摆棕轿”活动时间长,参与活动的人员“老幼结合,轮番上阵”,从而达到“以老带新”的目的。“参与人员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70岁左右。”
正如张志强所说的“以老带新”,30岁的苏聪自15岁开始参与“摆棕轿”,几乎每年都没有缺席。他感叹道,长大以后,对家乡的传统民俗活动感情愈发深厚,“有一种不一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苏聪看来,对于在外打拼的莆田乡亲来说,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就像是一条纽带,将他们与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提醒着他们不忘乡愁、不忘回家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