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在巴黎泡一壶中国茶

在巴黎泡一壶中国茶

  • 发布时间:2023-02-03 14:22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睿加古月
  • 选择字号:

在巴黎泡一壶中国茶

【概要描述】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家喻户晓的存在。

  • 作者:睿加古月
  •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时间:2023-02-03 14:22
  • 选择字号:
详情

 “如兰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洌,清香怡人。”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家喻户晓的存在。近年来,在华侨华人的努力下,中国茶在海外受到了更多关注。

  坚定初心 领悟茶艺

  2008年,张乐来到法国国立路桥学校留学。受家人影响,从小热爱喝茶的她经常向身边的法国朋友分享中国茶文化,这让张乐的法国朋友都十分惊奇中国茶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我身边的法国朋友对中国的茶文化知之甚少,提及茶文化时,他们首先想到日本的茶道,这让我内心五味杂陈。于是,我决定把热爱的中国茶艺作为自己的事业,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茶文化。”

  从茶艺爱好者到茶艺工作者,张乐深知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她潜心钻研不同产区茶叶的差异,拜访茶艺大师,参加资格证考试。她曾前往马来西亚拜访一位茶艺大师,这让她对茶文化有了更深感触。“我们时常先入为主地认为茶艺是复杂的,在行茶过程中需要夸张的肢体动作。但实际上,我们需要精简一切不必要的器物,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也是寻求内心宁静的过程。”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有多元身份,既是生活的调味料,也是陶冶情操的好方法。在张乐看来,中国茶艺不仅接地气,更具有精神高度。“在广东、福建等地区学习时,我和几位茶艺师傅早晚喝茶,饭前饭后也喝茶,喝茶是非常生活化的。但同时,我们也在喝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怡情养性。”

  茶艺推广 广受欢迎

  如今,张乐在法国多所中学和大学教授中国茶艺,举办工作坊活动,她也时常受邀在活动中进行茶艺展示。张乐说:“我很喜欢跟学生相处,教学非常轻松愉快。法国红酒文化历史悠久,我在教学时经常会类比法国红酒和中国茶,和学生沟通几乎没有障碍。”

  张乐的茶艺课在校园内人气颇高,是学生拍手称赞的人气课。张乐说:“没上茶艺课的学生都特别羡慕他们的小伙伴有机会体验中国茶艺。”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泡茶的乐趣,张乐会给学生提供一套基础的中式茶具,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泡茶。她把宋朝的七汤点茶带进了法国校园,邀请学生在茶汤上作画,生动有趣的教学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2022年10月,张乐在巴黎第七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中国茶文化工作坊,现场座无虚席,多半是当地的老年人。“茶为什么会有香味?”“茶是怎么来的?”观众对中国茶艺十分好奇,多次对张乐提问。张乐表示:“我带了7个品种的茶,现场观众都排起长队,想要品尝中国茶的滋味,喝完之后,大家还讨论自己中意的茶,场面非常热闹。当时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老奶奶,品尝完今年春天的西湖龙井后,几乎是热泪盈眶地告诉我,这就是故乡的味道,我也深受触动。”

  推陈出新 大胆尝试

  中国茶种类繁多,每一种茶都各具特色,张乐会根据场合的差异介绍不同种类的茶。“大型庆祝活动上,我更倾向展示花茶、绿茶、红茶等口味适中、易于接受的茶。而跟资深茶友分享时,我会选择黑茶、陈年普洱、岩茶等相对小众、味道霸气的茶,希望能让大家了解中国茶的多样性。”

  张乐表示,很多法国人对中国茶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中国茶都遵循传统工夫茶的泡茶方法,但事实并非如此。张乐想要打破这种想法,做出了许多创新。夏天天气炎热时,张乐推出茉莉花茶结合苏打水和朗姆酒调制的清爽茶酒。冬天天气寒冷时,她尝试将普洱茶与威士忌结合,推出暖心的茶酒。在茶的表现形式方面,张乐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她曾在法国圣日耳曼王子球场举办音乐茶会,在行茶过程中,加入了古琴演奏、人声演唱、小提琴等音乐元素,呈现了一场具有视觉化、味觉化、听觉化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张乐说:“中国茶文化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具有包容的特性,我们既要传承,也要做出一些创新,为中国茶艺注入更多的生命力。我希望新的尝试可以吸引年轻一代,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茶。”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