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开年大戏《正红旗下》首轮演出落幕 北京人艺“老树”打出“新家具”
【概要描述】小说《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的遗作,搁笔时留下11章8万字。
《正红旗下》演出剧照。李春光摄
“这部自传体的小说,我写过两回。1937年写过一回,3万字;1961年又写过一回。有人说,文学是树,戏剧成家具了。我感谢后人们怀着诚意,将我这未完的小说续写成了戏剧,搬上了舞台。”北京人艺开年大戏《正红旗下》的结尾,濮存昕扮演的老舍,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以独白的方式,言简意赅、一字一句,道出了这棵“老树”变成“新家具”背后的难解情缘。
于是之提议李龙云续写
小说《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的遗作,搁笔时留下11章8万字。虽然只是一部鸿篇巨制的序曲,但足以显现出老舍晚年思想和艺术的炉火纯青,具有极高的文学、历史和民族学价值。
在于是之的提议下,编剧李龙云在未完成的原著小说基础上,开始了对《正红旗下》的续写和改编。从1987年开始,一直到1999年老舍诞辰100周年之际,第三次改编才终于完成。全剧共11场加尾声。
创作演出阵容强大
2023年新年伊始,度过70年院庆的北京人艺,将《正红旗下》作为开年大戏,由冯远征、闫锐导演,濮存昕扮演老舍。他们三位,2021年曾分别作为新版《日出》《原野》和《雷雨》的导演,以新解读的舞台创作、新一代的青年演员,将三部曹禺名剧相继搬上了当时新落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此次在《正红旗下》中携手,率领强大创作和演出阵容,则更彰显了一种致敬大师和经典,同时求新求变、创新表达的态度。
京味话题的创新表达
拉开大幕,《正红旗下》的整个舞台视觉表达就区别于以往传统的人艺京味话剧。不见熟悉的市井小院、京城宅门,而是代之以红色的屋顶、整齐的琉璃瓦,用写意象征的元素呈现出老北京城的特点,同时也鲜明地表达着一种独特视角。
在这穿越时空的舞台上,老舍的讲述串起各色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庞杂的民俗世相;展现出时代嬗交关头旗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风云走势,也揭示出清末衰落、列强入侵、国难家殇的社会根源。
演员实力与成长的见证
这也是一台集中展现人艺老中青演员实力与成长的大戏。40来位演员塑造的晚清群像,几乎各有特色和表演细节,惟妙惟肖,哪怕只有一场戏,也令人印象深刻,眼前一亮。当这些有血有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饱受侵略者当众羞辱和欺凌殴打后,伴随着一记记响亮的“自抽嘴巴声”,痛心自问“我为什么那么爱活着”,更是格外振聋发聩。
剧中充满戏曲元素的舞台表现手法,散点、群像式结构,既有独特创新,也让人想到焦菊隐先生对“中国话剧民族化”的艺术探索,以及林兆华导演“戏别太像戏”的艺术主张。这种具有浓郁中国民族情调的抒情写意风格,传递出老舍的家国情怀和其作品充满诗意的文学性。
以《正红旗下》迎来第71个年头的北京人艺,老树发新芽,有新的面貌、新的生机,更重要的是有新的勇气、新的决心。相信走在新征程上的人艺人,将不惧挑战,继续打造、打磨既有民族传统文化意境,又有时代审美艺术风貌的“新家具”。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