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虚拟大学:校园为虚,教学向实

虚拟大学:校园为虚,教学向实

  • 发布时间:2023-01-18 08:54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王延斌
  • 选择字号:

虚拟大学:校园为虚,教学向实

【概要描述】虚拟大学打破了空间上的办学边界。

  • 作者:王延斌
  • 来源:科技日报
  • 发布时间:2023-01-18 08:54
  • 选择字号:
详情

  虚拟大学打破了空间上的办学边界,通过技术手段重塑教学方式与师生关系,以开放性的技术平台将高等教育与数字化融合衔接,使学生可以获得完整、良好的教育。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57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由济南市教育局报送的“虚拟大学国际化教育服务新模式”作为产业赋能类最佳实践案例榜上有名。

  该案例通过“5G+智慧在线”教学模式,打破了空间限制,将全球师资及国际教学资源引进到济南,实现了不出家门可留学海外的目的。目前,北京、陕西等地都在尝试建设虚拟大学。

  将高等教育与数字化相融合

  那什么是虚拟大学?

  实际上,作为“舶来品”,虚拟大学早已有之。虚拟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远程高等教育,它在美国已有百年历史。而从远程高等教育演进到虚拟大学,则是近三十年的事情。

  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看来,1993年,美国琼斯国际大学成为第一所完全基于网络的、经认证的大学。5年后,美国加州虚拟大学开始运营,开设约700门课程,并获得多所学院与大学的支持。

  目前,业界关于虚拟大学的概念尚未有清晰界定,但就建设虚拟大学的核心已经达成共识,即虚拟大学打破了空间上的办学边界,通过技术手段重塑教学方式与师生关系,以开放性的技术平台将高等教育与数字化融合衔接,使学生可以获得完整、良好的教育。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进虚拟大学建设。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虚拟大学的建设类型与方式也发生了诸多改变。

  2022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打造了中国首个开放于元宇宙平台的虚拟大学,用户可以利用VR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虚拟校园。

  日前,西北大学建设了陕西省首家元宇宙校园。包括建设实景的元宇宙虚拟校园;建设数字文创发行铸造平台;开设元宇宙虚拟会议、虚拟报告和虚拟交互展览,打造满足多人沉浸式在线会议的平台和场景;建设西北大学元宇宙虚拟实验空间及虚拟教学模块,让师生在VR设备中进行沉浸式体验学习。

  沉浸互动体验提高教研效果

  在位于济南高新区的济南虚拟大学全球智慧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互动课程正在开展。

  这堂课由来自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早稻田大学等部分名校的教授授课。讲台中间摆着一块大屏幕,中间屏为教师显示屏,左屏为课件屏,右屏为师生互动屏。基于5G网络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该课堂可实现“线上名师远程教学高清音视频实时传输+线下本地助教现场指导”的远程同步,同时,课堂借助VR设备增加了沉浸互动体验,提高了教研效果。

  全球智慧教室是济南建设虚拟大学的阶段性成果。早在2020年,济南便着手建设济南虚拟大学创新产业园,国内外知名高校可在此进行技术合作和项目落地;济南学子则可以不用踏出国门,就能拿到国外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虚拟大学其实不‘虚’。”济南市教育局产业发展处(高校联络服务处)处长王志国表示,高校多、名校少是济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想要为济南高校学子到国内外名校就读硕士、博士搭建一条便捷的通道,建设虚拟大学、用轻资产模式引进国内外高校资源是最优选择。而建设济南虚拟大学创新产业园,为国内外名校在济南开展项目提供统一的孵化平台,背后带动的是技术合作和产业落地,实现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权责一致、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

  建设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

  不少专家认为,虚拟大学的建设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出现促进了虚拟大学的发展,使得虚拟大学相比于传统大学更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刘宝存认为,一方面,传统大学的课堂大多使用纸质教材与书面材料,可能导致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虚拟大学提供的在线课程资源,在内容方面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展现形式也更加直观、丰富,虚拟大学让学习不局限于课堂,而与生活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虚拟大学可以向更多的人提供其所需的、优质的高等教育,不会因人数的增多而影响课程学习体验。此外,虚拟大学将校园“建”在网上,全球各地的人们通过互联网即可足不出户参观、领略各大学的校园风采,在线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实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创建虚拟大学,无疑是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尝试。”刘宝存认为,从20世纪末诞生到现在,短短几十年间,虚拟大学从理念走向实践,成为当代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尽管如此,虚拟大学的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促进学习成果的认证及转化,仍是虚拟大学亟待解决的发展性难题。”在《虚拟大学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反思》一文中,刘宝存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赵婷指出,整体而言,虚拟大学的社会认可度仍有待提升,这与发展虚拟大学的高涨呼声形成了鲜明反差。此外,他们也表示,技术是虚拟大学的优势,但如果技术异化为课堂的点缀,或者技术被“过度滥用”,都是不可取的。

  虚拟大学的四种办学模式

  相关链接

  虚拟大学办学模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依附型”办学模式,指虚拟大学依附于传统大学实体结构与资源办学。一方面,一些传统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拥有优良的教学设施、享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与良好的声誉,可为创建虚拟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新时代下,传统大学寻求改革、转型与创新,创建虚拟大学也是传统大学实现改革、转型与创新的有效路径之一。

  二是“联合型”办学模式,指虚拟大学联合传统大学或传统大学之外的其他社会实体机构办学。虚拟大学自产生之初,即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寻求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合作,是虚拟大学对社会“需求”作出有效回应的直接方式。

  三是“独立型”办学模式,指虚拟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组织办学。采用“独立型”办学模式的虚拟大学又可分为公立或私立、非盈利或盈利等类型。“独立型”办学模式既具备自主、完善的运行机制与治理体系,又具备基本完整的“大学”形态。

  四是“融合型”办学模式,指虚拟大学采用类似“项目制”的形式办学。项目通常由政府或其他较为权威的机构发起、由社会各方参与。“融合型”办学模式具有组织实施更为灵活、高度开放性、运营成本较低等特征。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