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自然》最新论文:大鼠研究阐明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神经机制
【概要描述】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大鼠研究阐明了使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神经机制。此项研究提供了途径,有助于改善这些广泛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性能。
本图片展示了从两个不同角度拍摄的X光片,显示出大鼠和人类耳蜗中的人工耳蜗(图源:论文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中新网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神经科学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大鼠研究阐明了使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神经机制。此项研究提供了途径,有助于改善这些广泛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性能。
该论文介绍,人工耳蜗植入可帮助全聋患者恢复听力,但反应差异很大。有些接受植入的患者可以在植入物激活后数小时内理解谈话,但有些人即使在数月之后仍无太大起色。 |
为理解其原因,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罗伯特·弗罗恩克(Robert Froemke)和同事为16只耳聋大鼠定制了人工耳蜗,研究其与听觉恢复有关的脑活动模式。和人类一样,大鼠对植入物的反应差异也很大:在这项研究中,大鼠蓝斑核(一个与学习有关的脑干区域)的激活预测了正反应。当同一脑区被人工激活后,观察到的动物间差异消失了,所有以这一方式刺激的大鼠,在植入后几天内都表现出了对声音的响应。 |
论文作者总结说,蓝斑核中的神经元制造并释放出神经调节物质去甲肾上腺素,随之会影响多个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大脑“重连”是学习的关键特征;当人工耳蜗不成功时,可能是由于蓝斑核没有充分参与,大脑未能重连自身。他们认为,帮助这一目标区域参与的策略,可以帮助优化神经植入设备起作用。(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