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围炉煮茶”成年轻人社交新宠:舌尖上的非遗传承
【概要描述】12月1日,成都一茶馆内坐满了“围炉煮茶”的民众。
12月1日,成都一茶馆内坐满了“围炉煮茶”的民众。近期随着“围炉煮茶”这一新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中国多地都市掀起一股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的新宠。据报道,目前成都有超过20000家各式茶馆,其中提供“围炉煮茶”服务的约有上千家。
|
对中国人来说,烹茶品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哪有没喝过茶的;陌生则是因为,那种围炉烹茶、随意谈笑的场景似乎只存在文学影视作品和久远的记忆中。如今,茶,这种传承千年的中国饮品,在这个冬日又引领了一股新的风潮。
茶的历史悠久,其所携带的文化含量也精深、庞杂、厚重。就在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项目堪称我国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赶茶场等相关习俗。该遗产项目世代传承,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拿“围炉煮茶”来说,在古代称为茶宴,是朋友间以茶为宴席的一种品茗清谈之举,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曾被视为文人骚客社交、寄情抒怀的表征。可以说,茶宴是茶艺的组织化、集中化、规范化呈现,从茶叶的选择到烹茶的器具都十分讲究。茶汤煮好,朋友们谈笑风生,对一杯茶汤进行品鉴,从而实现与客人饮茶经验的积累和人生感受的分享,唤起对美的想象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今天,古老的茶文化经由网红经济的开垦,在现代土壤中被重新激活焕新,这样的“打开方式”令人欣喜。其实,和古人相比,“围炉煮茶”的走红,不在茶叶,也不在器具,而在于场景、在于形式、在于时间,饮茶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生理需要,走向社交、心灵慰藉、疏解情绪等层次。围聚的形式背后,是年轻人想要舒缓压力、追求精神自由。也许,压力和愁烦就在这一杯茶中得到了释放和缓解。
不论是喝茶还是品茶,不论是一人独饮还是邀友会饮,不论是对茶本身的生理感受还是茶宴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意涵,都能涵养生命,使生命片刻间脱离庸常和俗世,获得从容、灵动的生命体验。这种对时间和场景的消费,既暗合了传统茶道的意味,也让茶成为了真正的活的非遗——舌尖上的非遗。
圜坐红炉唱小词,旋篘新酒赏新诗。大家莫惜今宵醉,一别参差又几时。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对茶文化的不断发现和挖掘,更多的老传统将会嬗变为新风尚,进而演变为新的传统,古老的茶文化也将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并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