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中国城市家庭的住房来源情况如何?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了《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其中相关数据发现,从中国城市家庭住房来源看,约四分之一家庭租房居住,其中广东省这一占比最高,达55.35%。此外,有34.36%家庭购买新建商品房,有12.1%购买二手房,还有7.83%的家庭购买原公有住房,住自建房的比例达到10.06%。
《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详细披露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项数据。根据年鉴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长、短两种普查表。普查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由全部住户(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填报;普查长表包括所有短表项目和人口的经济活动、婚姻生育和住房等情况的项目,在全部住户中抽取10%的住户(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填报。由于普查长表是按户抽样并进行登记,因此人口总数以及各种人口结构数据的抽样比会存在略微差异。
在长表数据资料的第九卷“住房”里,有全国及各地区按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情况。按照该表数据,住房来源共有9类,其中两类为租房居住,包括租赁廉租住房/公租房和租赁其他住房。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租赁这两类房子居住的城市家庭户占比达到25.57%,约为四分之一。租房比例高的省份有广东、西藏、福建、浙江、海南、上海、北京,这其中,广东城市家庭租房比例达55.35%。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对第一财经分析,租房比重比较高的地区,主要是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例如,广东、浙江等都是人口净流入多的地方,大量年轻劳动人口流入,导致租房需求上升。
以广东为例,七人普数据显示,在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343.61万人,流动人口为5206.62万人。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为2962.21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244.4万人。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居住在城镇。像东莞、深圳,非户籍人口远超户籍人口,租房比例很高。此外,有一部分新落户广深等珠三角城市的大学生也需要租房居住。一部分本地居民,因为孩子就学等因素,也会选择租房居住。
另外,产业结构也对租房需求有较大影响。比如一些制造业占比高的地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就外来人口整体而言,收入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因此租房的比例也会比较高。此外,一些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多的地方,租房比重也比较高。
一些旅游行业发达、占比高的地方,人口流动较多,租房的比例也会比较大。比如西藏、海南、云南等。相比之下,一些人口流出较多的地方,比如东北、华北不少省份,租房比例较低。例如黑龙江,城市家庭租房比例不足一成。
买房居住的城市家庭主要有四类,分别为购房新建商品房(比例为34.36%)、购买二手房(比例为12.1%)、购买原公有住房(比例为7.83%)、购买经适房两限房(比例为4.07%),四项合计占比58.36%。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家庭中,有近六成为购房居住。
分地区来看,租房占比低的地方,购房居住的比例更高,比如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购房居住的比例超过八成。而南方的广东、海南、福建以及西部的西藏、云南这一比例相对较低。
其中,购买原公有住房的家庭比例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有11个省份这一比例超过10%,以北方省份或城镇化较早、国企、高校多的区域为主。而城镇化较晚、民营经济占比较高、人口大量流入的浙江、广东和福建,购买原公有住房的比例较低。比如浙江和广东这一比例均低于3%。
张波说,原公有住房多的地方一般是国企比较多的地方,比如在北方的山西等省份,能源重化产业突出,大型国企多,这些企业原先承担了很多社会职能,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企业办社会较为普遍。这些省份购买原公有住房的占比更高;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民营经济占比高,这些地方原公有住房的比例就很低。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