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第三方测评何以变成捞金?
【概要描述】近日,为了给儿子选购一款汽车玩具,宝妈茜茜翻阅了多篇测评笔记,最后下单了某博主的“强烈种草款”,拆开一看,却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气味刺鼻。
漫画:徐简
近日,为了给儿子选购一款汽车玩具,宝妈茜茜翻阅了多篇测评笔记,最后下单了某博主的“强烈种草款”,拆开一看,却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气味刺鼻。记者采访发现,检测方法、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第三方测评与商家深度捆绑,变相带货,虚假测评……种种操作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作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7月11日《工人日报》)
宝妈茜茜的遭遇,更像是众多消费者的一个缩影。他们轻信“种草”和测评机构的推广,本以为买回来的产品,和宣传广告中的差不多,却不曾料到,产品竟然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其实,这样的落差,和消费者预先设定的高期待有一定关系。比如,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一件产品之前,会去对比这个产品的好坏和评价,此时,第三方测评机构往往会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一边让消费者提前了解产品的属性,另一边帮商家引流,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按理说,第三方测评应该客观、公允,可如今测评机构似乎在朝捞金和“挖坑”方向靠拢。举例而言,一款宣称经过第三方测评的高保值手机,可能到了消费者手里就是一个翻新机、淘汰机型;一些“好看又耐穿”的鞋子,还没过七天包修包换期,就直接损坏开裂;甚至一辆经过第三方测评的汽车,可能到了顾客手中,实际体验和驾驶感,和测评人员说得也会有出入......类似案例表明,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第三方测评机构开始逐渐往商家的方向倾斜。
一些测评机构在商言商,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可第三方测评机构之所以设立,就是为了保持相对独立,在做好测评服务的同时,力求真实、客观地呈现测评数据,一旦虚假测评或者隐瞒数据、牟取利益,就很容易丧失独立性和权威性。换句话说,在消费领域,测评机构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如果缺乏公正性,就背离了设立第三方测评的初衷。
对此,消费者不能盲目轻信,缺乏辨识能力。以某些提供消费决策和分享生活方式的平台为例,其“种草”的营销模式,本质上体现了一种隐蔽和美化的消费逻辑,消费者看到的,往往是那些博主和商家想给你看的,它们分享的所谓“好物”,其实是加了滤镜或者仅凭个人好恶作出的营销带货。在其背后,难言客观与真实,只有包装和变现。
假测评真带货,只说优点,不提缺点,只谈优势,忽略不足,是目前众多第三方测评机构野蛮生长的典型体现。这不仅无益于消费者了解产品,还会影响测评行业的公正性,助长不良风气。
针对测评机构“以商养测”的问题,还应该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作用,强化责任追究力度,引导第三方测评机构提高水准。当然,加强外部监管,最终是为了倒逼第三方测评机构提供真实的信息,强化行业自律。未来,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要形成一个行之有效并且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评测标准,以此修复行业生态,提升测评机构在消费者心中的公信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