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给植物绘制一幅科学画,是现代植物分类学的一个传统。如果说以前的植物科学画是工作必需,那么未来,植物科学画则是大众审美的需要、培养生态意识的需要
我今年83岁,画植物科学画已有60多年。植物科学画被喻为“植物写真”,要尽可能准确及完备地体现一个物种的分类特征,要严格反映植物科学内容又要兼顾美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这段时间,我在“赶”诗经里的生物;接下来,我还希望能完成我100幅热带雨林大画的愿望。
为何要有植物科学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长什么样?文字终归不如图画来得直观。实际上,现代植物学诞生之初,每一个发表新种的专家,一定会找一位画家配合,画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图,然后保存在一个专门的标准柜或博物馆内,成为新种的重要史料。给植物绘制一幅科学画,是现代植物分类学的一个传统。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普及,现在不少新物种的发表,已经不再配植物科学画,取而代之的是物种的照片。有人问我,现在摄影那么方便,为什么还在坚持画植物科学画?
一是相对于摄影,植物科学画可以更加凸显物种的特征。同一科属的不同物种,形态差异可能很小,摄影当然可以呈现这一物种的全貌,但是乍一看,特征不会那么明显,植物科学画则可以着重呈现物种特征,更加一目了然。此外,摄影存在时间限制,只能拍摄那一瞬生物的形态,但在一张植物科学画上,可以同时画出一棵植物的花、果、种子。
二是在艺术审美上,植物科学画和摄影是完全不同的门类。我们有时候称赞照片,说它美得像幅画,但其实绘画和摄影在艺术上各有所长。哪怕再好的画师,也无法像摄影那样全面还原那一瞬间的景象;而有时候,摄影又无法像植物科学画那样表达出一棵绿绒蒿盛开时那种对生命和繁衍的渴望。
我最早学画的时候,因为没有相机,怕采回来的花谢了,往往对着一株植物,一坐就是一天;如今有了相机,去一次雨林就能拍摄很多景观,摄影帮了绘画的大忙。但是,隔段时间我还是要去趟雨林,因为,那种生机,只有回到现场才能感受得到。
在我国,随着《中国植物志》的编辑,植物科学画进入最好的时代,全国160多位画师先后参与。随着《中国植物志》编辑完成,当时的不少画师陆续转岗,植物科学画进入一段时间的低谷。近年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然、热爱生态,不少年轻人出于兴趣投身植物科学画领域。如果说以前的植物科学画是工作必需,那么未来,植物科学画则是大众审美的需要、培养生态意识的需要。我认为,植物科学画一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本报记者杨文明采访整理)
本文配图均为曾孝濂绘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