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
面塑是一件很“酷”的事

面塑是一件很“酷”的事

  • 发布时间:2022-06-15 13:50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张子涵
  • 选择字号:

面塑是一件很“酷”的事

【概要描述】“能再帮我一个忙吗?能不能再捏一个‘冰墩墩’?因为我家有一对双胞胎。”

  • 作者:张子涵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发布时间:2022-06-15 13:50
  • 选择字号:
详情

   “能再帮我一个忙吗?能不能再捏一个‘冰墩墩’?因为我家有一对双胞胎。”北京冬奥会期间,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体验面塑制作的场景,令人记忆犹新。

  教摩纳哥亲王制作面人“冰墩墩”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5后”郎佳子彧。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郎佳子彧一直尝试用老手艺做新题材。他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让更多人看到面塑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也是一件很“酷”的事。面塑冰墩墩

 

   于传承中创新

  各种颜色的小面团在父亲手中来回转动,只两三分钟时间,就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面人……这是郎佳子彧对面塑的最初印象。在父亲的熏陶下,郎佳子彧从小就喜欢面塑,5岁便开始学艺。

  随着成长,郎佳子彧的面塑技艺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创作出不同于前人、有自己风格的作品。郎佳子彧曾用面塑做了很多知名IP人物,后来发现,这只是在用传统技艺复制流行文化。于是,他从潮流回归传统,着眼于传统文化与当下的关联,试图做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比如在创作《山海经》面塑作品时,郎佳子彧以个人的理解对传统文化进行二次创作,其中“火神祝融”血脉偾张、通体赤红,被两条龙围绕,完全不同于传统面塑。“因为在我的设想中,火神非常具有力量感,就尝试了一种更为夸张的视觉效果。”郎佳子彧认为,一件作品如果只有技巧很难打动人,一定要有创作者的思考和让人产生共鸣的内容。

  新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也会有失败的经历。然而对于郎佳子彧来说,没有百分百完美的作品,只是在不断磨炼中尽量接近自己想要的效果。

  尝试中也会有意外之喜。郎佳子彧曾创作了一件表现伏生舍命护书的面塑,作品中,伏生凝神阅读,书案上有数卷竹简。一次,他随手将为迎接虎年而做的老虎面塑放到“伏生”旁边,却忽然发现了新意:原先作品中有书卷案牍,氛围静谧,当虎爪轻轻踏上书,产生了一种寂静中危机四伏之感,妙趣横生。郎佳子彧随即决定把两件作品合在一起。

  不怕“坐冷板凳”

  “‘面’其实是满足温饱需求的物质,如果用来‘塑’,就变成了满足审美需求的艺术品。”郎佳子彧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塑也面临着逐渐式微、传承人断代等问题。郎佳子彧于是尝试借力新媒体,让更多人看到这门技艺。如今,他在快手、微博等新媒体的粉丝总量已达220多万。

  新媒体让郎佳子彧体会到传统技艺传播和传承的新样态。比如在电影《雄狮少年》上映时,郎佳子彧非常喜欢,对电影内容深有同感,创作了一件还原电影场景的面塑作品。他把展现创作过程的视频发布在新媒体平台,出乎意料地引来了电影主创的点赞,实现了一次与电影的“梦幻联动”。此外,还有网友在线询问学习面塑事宜,有时还会让他点评一下网友原创的面塑作品。郎佳子彧认为,新媒体可能会衍生出更多传承方式,未来也许会出现传统技艺与知识付费相结合的模式。

  非遗传承,人是关键。因家学渊源,郎佳子彧走上了非遗传承之路。在他看来,想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还需要社会多方合力:一方面,从业者要创作出更多吸引年轻人的作品,让年轻人觉得传统手艺很“酷”;另一方面,还需要形成稳定的业态,让从事手艺变成一个能养活自己的职业。

  “我并不是号召大家都去捏面人,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勇敢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它现在很冷门、很小众,让你觉得自己在‘坐冷板凳’,但是只要坚持得足够久,这张‘板凳’就可以坐热。”郎佳子彧说。未来,他希望能摸索出更多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模式,帮助更多非遗传承人,鼓励、扶持更多年轻的传统文化从业者。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