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近日上线 合同签订有了“避坑指南

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近日上线 合同签订有了“避坑指南

  • 发布时间:2022-06-15 13:27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
  • 选择字号:

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近日上线 合同签订有了“避坑指南

【概要描述】押金难退、违约金过高、不可抗力条款缺失……各类合同中的“文字游戏”今后将受到制约。

  • 作者: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发布时间:2022-06-15 13:27
  • 选择字号:
详情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发建设的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

  押金难退、违约金过高、不可抗力条款缺失……各类合同中的“文字游戏”今后将受到制约。近日,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发建设的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正式上线,收录合同涵盖网络交易、房地产买卖、教育培训等领域,为人们查询使用提供了一份“避坑指南”。

  从源头处降低交易风险

  合同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由于部分当事人对法律规定不熟悉、市场地位不对等,因合同引发的纠纷并不少见。

  “签合同时,我再三说明只住两个月,之后会自己寻找转租者。”今年3月,崔女士因在河南省郑州市实习,通过中介租了房,签订了1年的租房合同。谁料到了5月末,中介不允许转租。崔女士重新翻看电子租房合同发现,上面居然还有“租户无权私自转租,须通过中介转租”等条款。崔女士说,当初签订合同时,由于合同条款多且字体非常小,自己难以逐条审核,竟被中介“套路”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屈向东告诉记者,类似的合同欺诈可谓防不胜防。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的上线正当其时,而且对规范市场经济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据了解,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对合同行为的依法监管,制定了一系列权利义务对等、内容完整、条款齐备的合同示范文本。为更好提供“一站式查询”便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去年以来着手开发建设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截至目前,文本库已收录各类合同示范文本近500种。

  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参照合同示范文本订立合同,既有利于保障合同各方当事人权益,避免产生合同纠纷,又有利于规范签约履约行为,从源头处降低交易风险。

  细节提示引人关注

  记者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在首页的“服务板块”找到“合同示范文本库”点击进入。随机打开几个文本链接,记者发现,除了发布机关、发布年份及发布编号等具体信息外,每个示范文本页面右侧出现的“风险提示”红色标识也格外引人注目。

  例如,《北京市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的“风险提示”就特别建议:签名盖章的位置应该在合同指定的签名盖章位置,不能偏离很远;重点条款字体应加大加粗、使用特殊颜色等,以与一般条款相区别;合同中的公司名称最好使用“准确全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

  “由于并不存在一以贯之的‘统一’合同文本,交易方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文本条款进行补充修改。”北京伟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伟民接受采访时说,这种“风险提示”可以发挥出类似参谋助手的作用,告知交易方常见的交易风险以及常规应对策略,从而为安全交易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文本库的推出还体现了对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的具体落实。

  “不难看出,文本库的上线,反映了市场监管总局等执法部门严格落实民法典上述规定,以示范合同文本为抓手,不断促进市场活跃、优化营商环境的执法思路。”屈向东说。

  应当及时更新和完善

  文本库的上线可针对性地解决“霸王条款”、恶意违约等多项难题,目前还有进一步改进空间。例如,已公布的合同存在版本陈旧的问题,部分老合同或许不适用于数字时代的新业态。

  屈向东认为,文本库未来应注意强化更新,对于一些形成时间较早的示范文本,及时组织修订,以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避免过老合同影响新型契约关系。

  “合同的协商和签订是一个动态过程,常常发生合同范本约定之外的意外情况。”李伟民说,文本库有必要设置一个用户提问路径,以便市场监管总局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回应用户提问较多、交易频繁出现的问题。他建议,文本库还要结合用户需求以及交易惯例,进一步细化筛选条件,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让用户能够更加精准定位所需的合同文本。

  专家认为,若想让示范合同成为双方首先考虑采用的契约文本,除了搭建示范文本库平台,还应以更有力的措施在适用范围内推行使用。这一点,仅靠商家自觉并不现实,还需要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同配合,引导商家规范使用示范合同,同时消费者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信口头承诺。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