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搜索
搜索
全国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
/
/
北京游刮起“冬奥风”

北京游刮起“冬奥风”

  • 发布时间:2022-01-19 10:15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尹婕
  • 选择字号:

北京游刮起“冬奥风”

【概要描述】随着北京冬奥会脚步的临近,冬游北京正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参与。传统冰雪游乐项目与冬奥元素相碰撞,让今冬的北京旅游更具传统味、文化味和时尚味。

  • 作者:尹婕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发布时间:2022-01-19 10:15
  • 选择字号:
详情

 

 

随着北京冬奥会脚步的临近,冬游北京正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参与。传统冰雪游乐项目与冬奥元素相碰撞,让今冬的北京旅游更具传统味、文化味和时尚味。

“全民上冰雪”成风潮

1月11日,北京什刹海冰场正式对外营业,包括前海和后海两块区域,总经营面积16万平方米。1月16日,冰场正式开放的第一个周末,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前海全部区域及后海的东侧区域为综合区,冰场提供单人冰车、双人冰车、冰上自行车等娱乐设施供游客选择,吸引了举家出游的游客。为防控疫情,今年什刹海冰场核载量为10平方米/人,冰场人数保持限流75%。作为北京老牌天然冰场,什刹海冰场一开放便受到市民、游客追捧。下午3时左右,入口处排起长队。

家住西城区赵登禹路附近的彭志成是名“老北京”。“上学的时候,每年冬天我都会和同学朋友一块儿去溜冰,北海公园冰场和什刹海冰场是我们最常去的。”彭志成告诉记者,对他而言,每到冬天,不参加冰雪运动就不完整。今年,彭志成带着刚上幼儿园的孙子走进什刹海冰场,爷孙俩骑着冰上自行车,玩得不亦乐乎。

老北京冰雪运动发展颇有历史和群众基础。1925年,北海公园开始向普通民众开放,并在冬天开放冰场;上世纪50年代,什刹海开辟天然溜冰场,并提供冰鞋出租服务;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什刹海冰场与北大未名湖冰场、北海公园冰场、中山公园冰场、颐和园昆明湖冰场等天然冰场,成为北京市民参与冰上运动的主要场所,热度延续至今。

截至目前,北京已陆续开放颐和园、北海公园、陶然亭等市属公园内的冰雪嬉戏体验场地,为市民游客提供40余种冰雪活动项目,“全民上冰雪”成为风潮。

京郊冬游异彩纷呈

在京郊,冬游项目同样精彩。

随着气温的降低,位于昌平区南口镇虎峪村的虎峪自然风景区里,晶莹剔透、造型美观的人工造景——冰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赏。虎峪位于北京西北部,气温较市区更低,为制造人工冰瀑创造了良好条件,这里的冰瀑随山就势,颇为壮观。在虎峪,记者看到,很多游客选择在山中徒步前行,边走边观赏沿途的冰瀑景观,“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饱览美景。”游客白先生说。此外,景区还有攀冰项目,可为游客提供专业攀冰设备、攀冰指导。

虎峪冰瀑也吸引许多小游客。1月15日,记者在虎峪遇到一队平均年龄9岁的小游客,他们在专业老师的陪同下,到虎峪“走冰”:在滑溜溜的冰面上“探险”、在小冰瀑上坐滑梯、在山石间穿梭……带队老师介绍,每年他们都会组织孩子到京郊合适的地点“走冰”。“这项活动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锻炼体能,也能让他们对北京的冬天以及冬奥会有更感性的认识。”

除了昌平区,丰台、延庆、房山、门头沟等地都推出了各有特色的冬游产品。例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谷山村景区“变身”为冰雪主题乐园,提供多种丰富有趣的冰雪项目;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冰雪赏花购物之旅”和“冰雪温泉休闲之旅”2条冬季旅游线路,涵盖冰雪游玩、温泉养生、室内赏花、美食、购物等多元素,为游客提供吃、住、游、娱一站式文旅消费体验;延庆区八达岭镇举办第一届冬季旅游文化节,推出20余项活动,集中展示八达岭镇冬季精品旅游线路与高品质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具有京郊年味儿的文化体育旅游盛宴。

夜游也有新看点

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北京东城区前门大街、西城区天桥演艺区等120个集聚区上榜,为北京的夜游项目增添了许多新看点。

以北京传统商业街前门大街为例,它的业态布局充分体现了传统与时尚的交汇,这里既有全聚德、便宜坊、吴裕泰等老字号,也有文创馆、潮玩体验馆等体验性、时尚感强的店铺。位于朝阳区的798—751艺术街区也是夜间文旅消费的典型区域。这里依托文化、时尚设计优势,通过举办特色艺术展、夜游美术馆、青少年戏剧节、国际设计节、火车市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引入设计师品牌折扣店等新消费业态,不断创新夜间文旅消费形式。位于密云区的古北水镇也在着力打造夜游产品,包括提灯夜游登长城、湖畔晚餐品长城、摇橹汤河望长城、温泉絮语赏长城、品酒观星醉长城、音乐盛宴聆长城、畅游泳池观长城、枕梦山水宿长城等,丰富的活动,给游客带来了美好的体验。

此外,北京的各大商业综合体也是冬季文旅消费的高人气场所。它们不仅为夜间消费、娱乐提供便利,也成为各自区域内的文旅消费新地标。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香港地址:香港九龍觀塘成業街18號新怡生工商大厦1樓   電話:852-30623002   客服熱線:18913183038

香港地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沙田沙角邨沙燕樓   電話:00852-90781981

573765372@qq.com
ZVCM-0512
573765372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