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文旅传媒官方网站
减少噪声损伤 牢记四点
【概要描述】专家提醒,听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危害心理健康,一定要重视。
世卫组织2021年的《世界听力报告》称,全球约20%人口。专家提醒,听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危害心理健康,一定要重视。听力损失一般是可以预防的,通过耳部和听力保健,有助于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听力。
戴耳机隐患不可小觑
噪声是引起听力损失的原因之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于锋教授介绍,现代人长期佩戴耳机是导致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耳机成为了新一代“听觉杀手”,隐患可不小:
①长期佩戴耳机,耳垢会慢慢增加,如果再不注意卫生就有很大几率引起发炎;
②耳朵长时间处于一个疲劳状态,反应会变得迟钝;
③佩戴耳机听歌,注意力会被分散,无论是开车还是走路都会不安全。
一旦发现自己戴了耳机摘掉之后有听力下降的情况,应马上停止使用耳机。听力一般可以慢慢恢复,但如果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噪声接触时间的延长,则会出现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减少噪声损伤牢记几点
如何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伤?于锋表示,要牢记以下四点:
1.耳机的使用遵循“60-60”原则:佩戴耳机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音量不超过总音量的60%;外界声音不超过60分贝。
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耳机,最好是选用头戴式耳机,头戴式耳机对于听力的损失比耳塞式要小。耳塞式的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中,声波对于鼓膜、听骨链、听神经的刺激更大。使用入耳式耳塞选择和耳朵大小匹配的胶套,太大会导致不适或者耳道发炎,太小起不到降低噪音的效果。另外,耳机不要只戴一侧,单戴一侧的话,单耳向大脑传递声音信号,很容易致使我们调高音量。切记夜晚不要佩戴耳机睡觉,平常非必要就不要长时间戴耳机。
2.尽可能远离或减少暴露于KTV、迪厅等噪声环境。
3.从事高强度噪声工作或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时,要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
4.噪声行业从业者定期检查听力,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通常是缓慢进行的,初期不易察觉。
出现耳鸣要及时治疗
很多人都有耳鸣,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临床发现与噪音、血管性疾病、中耳堵塞或咽鼓管功能障碍、头颈部外伤等都有关,有些人在吸烟、喝酒、喝含咖啡因的饮料、食用某些食物后,或者压力过大、疲劳等情况下,会加重耳鸣症状。于锋建议,耳鸣不是小事,发现耳鸣建议立即就诊。
目前治疗耳鸣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掩蔽疗法、音乐治疗、吸附疗法、药物治疗等,有的则需要手术,如耳硬化症。
耳部和听力保健小贴士
避 噪 音
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戒挖 掏
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可能弄坏耳膜。
慎 用药
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如需使用,遵医嘱。
合理使用耳 机(遵循“60-60”原则)。
作息规律,保持 愉悦心情。
常按 摩
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带“中国文旅传媒网”、“中文旅传媒”、“中旅传媒网” “中旅美食传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旅传媒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或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使用时必须保留原出处标示,并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中旅传媒报道”或“稿件来源:中旅传媒网”,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本网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文旅传媒网和中旅传媒网观点。
(5)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壹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我网联系,联系电话:852-30623002/18913183038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邮件地址:1532995669@qq.com
主办: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文旅传媒网 卫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保留所有版权。苏ICP备20200669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702010994号